WFU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關於洗鼻你一定要知道的事情(上):鼻竇炎過敏好難受,鼻沖洗洗鼻子到底有沒有用?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就像洗頭洗澡一樣,我們人自古以來就懂得用水來洗淨身上的污穢來達到清潔。然而當談到「鼻沖洗」或「洗鼻子」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過往被水嗆到的不舒服感。到底該不該洗鼻子呢?洗鼻子是要洗去鼻子裡的髒污嗎?洗鼻子會很危險嗎?到底要怎麼洗鼻子呢?  先說結論:洗鼻子雖然有些不舒服,但經過練習與習慣後的接受度其實很高,在規律長期的清洗下,對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感冒與鼻子手術後都可以顯著減少鼻子的症狀,是天然又低風險的輔助治療方式,值得大家一起來了解!


就像洗頭洗澡一樣,我們人自古以來就懂得用水來洗淨身上的污穢來達到清潔。然而當談到「鼻沖洗」或「洗鼻子」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過往被水嗆到的不舒服感。到底該不該洗鼻子呢?洗鼻子是要洗去鼻子裡的髒污嗎?洗鼻子會很危險嗎?到底要怎麼洗鼻子呢?

先說結論:洗鼻子雖然有些不舒服,但經過練習與習慣後的接受度其實很高,在規律長期的清洗下,對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感冒與鼻子手術後都可以顯著減少鼻子的症狀,是天然又低風險的輔助治療方式,值得大家一起來了解!

洗鼻子的文章與教學已經很多,預計會分成兩個部分跟大家介紹
1. 為什麼要洗鼻子?洗鼻子到底有沒有用?
2. 洗鼻子到底該要怎麼洗?最齊全的介紹在這裡

正常鼻子每天已有1公升的黏液幫我們的鼻子自動清潔



病毒感冒、過敏鼻炎、鼻竇發炎或是手術後的血塊分泌物,造成整個鼻黏膜清除效率降低,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外來的生理食鹽水鼻沖洗/洗鼻子,來加強原本功能。


鼻內的粘膜跟一般呼吸道的粘膜一樣,都是偽複層纖毛柱狀上皮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有小小的纖毛擺動可以排出髒污;另外又多了分泌鼻黏液保護粘膜的杯狀細胞(Globet Cell)

杯狀細胞與纖毛細胞共同分泌兩層液態保護層(Gel layer and Sol layer)在鼻黏膜上,再加上纖毛擺動,可以過濾排除0.5微米(μm)的小髒污每10-15分鐘基本上就會更新一次保護層,鼻子根本是效率良好的空氣清淨機呀!

但若因為病毒感冒、過敏鼻炎、鼻竇發炎或是手術後的血塊分泌物,造成整個鼻黏膜清除效率降低,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外來的生理食鹽水鼻沖洗/洗鼻子,來加強原本功能。

以下幫大家瀏覽了近幾年的重要研究、論文發表與臨床指引加上自身的經驗,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洗鼻的重要性與方法。


小朋友每天過敏打噴嚏,過敏性鼻炎洗鼻子有用嗎?



根據這幾年比較新的研究顯示,一不管成人或小孩,洗鼻子比起沒洗鼻子,四周後病人自覺症狀有改善,四周到三個月時症狀仍持續改善。如果一開始已經有在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抗組織胺的話,有沒有洗鼻子其實症狀嚴重度的效果並不顯著。  不管是極低量洗(5ml/nostril per application)、低量洗(5-60ml/nostril per application)、高量洗(>60ml/nostril per application)在四周的使用後都有效過,在四周後到六個月內反而高量洗效果不顯著。不管是使用等張食鹽水或高張食鹽水都有效果,但高張效果可能較好。


過敏性鼻炎與非過敏性鼻炎,無論是基因、免疫功能、自律神經與環境因素(空氣污染、花粉塵瞞、冷熱溫差)都可能會造成鼻塞過敏,大大的降低生活品質。除了最主要的三大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另外還會合併有眼睛癢、黑眼圈、嗅覺降低、頭暈目眩等症狀

常見的治療與預防可以靠「預防、環境、營養」生活調整、抗組織胺或口服去充血劑等口服藥,以及方便好用的鼻噴劑(類固醇、抗組織胺)。而生理食鹽水的洗鼻子或鼻沖洗,則是天然有效又方便的好方法唷

根據這幾年比較新的研究顯示,一不管成人或小孩,洗鼻子比起沒洗鼻子,四周後病人自覺症狀有改善,四周到三個月時症狀仍持續改善。如果一開始已經有在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抗組織胺的話,有沒有洗鼻子其實症狀嚴重度的效果並不顯著。

不管是極低量洗(5ml/nostril per application)、低量洗(5-60ml/nostril per application)、高量洗(>60ml/nostril per application)在四周的使用後都有效過,在四周後到六個月內反而高量洗效果不顯著。不管是使用等張食鹽水或高張食鹽水都有效果,但高張效果可能較好。


感冒鼻竇炎黃鼻涕好難受,洗鼻子會有幫助嗎?



1. 小孩與成人的感冒、急性病毒性鼻竇炎:可以改善症狀,可以使用2. 成人的急性病毒後鼻竇炎:理論上有效,但沒有特別建議3. 成人的細菌性鼻竇炎:資料不足,沒有特別建議4. 小孩與成人的慢性鼻竇炎:有效,建議使用!5. 針對鼻及鼻竇手術後:有效,建議使用


鼻竇炎,就是影響鼻腔同時也影響鼻竇的感染,常見有上頷竇(87%)、篩竇(65%)、蝶竇(39%)、額竇(32%)。最主要是鼻塞腫脹、濃稠鼻涕、臉頰與上牙齦悶脹;另外也有可能有發燒、無力、頭痛、聞味困難、咳嗽與耳悶、咳嗽等症狀。

治療的方式有生活調整如適度補充水分、增加空氣濕度、遠離過敏原、避免吸菸與二手菸,都是最基本的防禦原則。另外除了藥物以外,鼻沖洗或洗鼻針對不同的診斷與年齡,會有著不同的建議唷

1. 小孩與成人的感冒、急性病毒性鼻竇炎可以改善症狀,可以使用

感冒時使用食鹽水沖洗鼻腔,可以減少鼻分泌物的產生與鼻塞的感受,對於之後抗組織胺等藥物的使用可以更減少。雖然沖洗後偶爾有鼻子輕微出血、耳朵有悶塞感等症狀,但相對於帶來的好處,對於可以接受的病人,洗鼻子是個可以參考的治療選項。

另外根據2020年針對嬰幼兒的研究,沖洗鼻子對於鼻子症狀有明顯改善,但對於其他感冒的呼吸道症狀沒有幫助,不過可以減少之後演變成嚴重鼻竇炎的機會。

2. 成人的急性病毒後鼻竇炎:理論上有效,但沒有特別建議

使用較高水量(250ml)的溫鹽水沖洗可以減少黃鼻涕與鼻涕倒流;有些研究則顯示經過六週後也沒有比較改善,理論上有效但沒有特別建議使用。

3. 成人的細菌性鼻竇炎:資料不足,沒有特別建議

有研究顯示比較高張水噴霧、等張食鹽水噴霧,與不噴霧狀況下治療後,三組在治療的症狀改善與病程長短並沒有顯著差異,所以沒有特別建議要沖洗。

4. 小孩與成人的慢性鼻竇炎:有效,建議使用!

大多數的研究有正面效益,沖洗時間3-12個月會比起3個月內的沖洗更有效果;不管有沒有鼻息肉,在經過一個月的沖洗對於症狀改善都有幫助。根據研究,副作用不顯著以外,有三分之二的小孩可以接受。

5. 針對鼻及鼻竇手術後:有效,建議使用

目前的研究都已經稍微過時,但仍然建議可以用較高水量的等張生理食鹽水,在術後24-48小時後即可進行鼻沖洗洗鼻


洗鼻子對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感冒與鼻子手術後都可以顯著減少鼻子的症狀


生理食鹽水的鼻部沖洗廣泛使用在鼻竇炎、過敏性鼻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是鼻腔手術後。對於鼻竇炎或鼻部手術後傷口,每日高濃度生理食鹽水沖洗(>150ml),經過3個月可以減緩症狀;對過敏性鼻炎,少部分研究顯示連續沖洗四周以上會有症狀的改善。

洗鼻子雖然有些不舒服,但經過練習與習慣後的接受度其實很高,在規律長期的清洗下,對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感冒與鼻子手術後都可以顯著減少鼻子的症狀,是天然又低風險的輔助治療方式,值得大家一起來嘗試!

但到底該要怎麼洗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參考文獻


1.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 2020 Feb 20;58(Suppl S29):1-464.  Q1 IF: 3.019
2. Saline nasal irrigation 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aediatr Respir Rev . 2020 Nov;36:151-158.   Q1 IF: 2.716
3. Effectiveness of Hypertonic Saline Nasal Irrigation for Alleviating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Med . 2019 Jan 9;8(1):64.   Q1  IF: 3.303
4. Saline irrigation for allergic rhinit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 2018 Jun 22;6(6):CD012597.   Q1  IF: 7.89
5. Nasal saline irrigation: a clinical update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19 May;9 Q1 IF: 2.611
6. Saline irrigation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 2016 Apr 26  Q1 IF: 7.89
7. Saline nasal irrigation 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King D, Mitchell B, Williams CP, Spurling GK.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Apr 20;(4):CD006821.   Q1  IF: 7.89
8. Squeeze bottle versus syringe nasal saline irrigation for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hinology . 2020 Oct 1;58(5):460-464.  Q1  IF: 3.019
9. Budesonide vs Saline Nasal Irrigation in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20 Jun;162(6):979-984  Q2  IF: 2.341
10. Effects of self-prepared hypertonic nasal saline irrigation in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 . 2020 Sep;38(3):200-207.  Q4  IF: 1.247
11. Evaluation of patient nasal saline irrigation practices following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18 Jan;8(1):32-40. Q1 IF: 2.611
12. The effects of nasal irrigation with various solutions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Laryngol Otol . 2018 Aug;132(8):673-679. Q4 IF: 1.098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睡覺鼻塞睡不著、用藥開刀沒改善?竟是鼻閥狹窄塌陷造成!靠功能性鼻整形挽救呼吸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今年快60歲的王先生愁眉苦臉的來到門診。在其他地方歷經4次手術,下鼻甲鼻中隔都已經接受過手術,扁桃腺相關的睡眠手術也做了,然而每次睡覺或頭側一邊都會有種鼻孔黏起來的鼻塞感,非常痛苦『你這個....可能根本的原因不是空鼻症、不是鼻肥厚,更不是扁桃腺太大』我知道他看過很多權威,被診斷過空鼻症、精神相關症狀,但怎樣治療仍然無解。我自己一開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經過詳細的檢查與問診,越來越覺得應該是那個問題......


「我這個鼻塞問題已經快要20年了,塞到幾乎讓我無法入睡......」,今年快60歲的王先生愁眉苦臉的來到門診。在其他地方歷經4次手術,下鼻甲鼻中隔都已經接受過手術,扁桃腺相關的睡眠手術也做了,然而每次睡覺或頭側一邊都會有種鼻孔黏起來的鼻塞感,非常痛苦。

你這個....可能根本的原因不是空鼻症、不是鼻肥厚,更不是扁桃腺太大』我知道他看過很多權威,被診斷過空鼻症、精神相關症狀,但怎樣治療仍然無解。我自己一開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經過詳細的檢查與問診,越來越覺得應該是那個問題......

「那我這是?」他滿臉狐疑,畢竟已經失望太久。『這可能是鼻子開口,鼻閥的問題啊!
「痾......劉醫師,鼻閥是什麼?我怎麼從來沒聽過?」


所謂的鼻閥,就是空氣進出鼻子會經過的大門



外鼻閥(External nasal valve)與內鼻閥(Internal nasal valve)。這道門是空氣進出體內最狹窄的地方,佔據將近三分之二的氣道阻力,只要稍微阻塞,就會造成嚴重的鼻塞。   外鼻閥是由鼻孔側緣(Rim)、鼻小柱(columella)、鼻檻(Sill),與其他如鼻翼(Ala)、鼻中隔(septum)與下外軟骨內側(Medial crus of lower lateral cartilage)組成的外門;而內鼻閥則在鼻前庭更深處1.3公分左右,由上外軟骨(Upper lateral cartilage)、鼻中隔(Septum)與下鼻甲前緣(head of the inferior turbinate)構成。


所謂的鼻閥,就是空氣進出鼻子會經過的大門。不少人的家中玄關大門都有內外兩個門,而鼻閥也分成外鼻閥(External nasal valve)內鼻閥(Internal nasal valve)。這道門是空氣進出體內最狹窄的地方,佔據將近三分之二的氣道阻力,只要稍微阻塞,就會造成嚴重的鼻塞。 

外鼻閥是由鼻孔側緣(Rim)、鼻小柱(columella)、鼻檻(Sill),與其他如鼻翼(Ala)、鼻中隔(septum)與下外軟骨內側(Medial crus of lower lateral cartilage)組成的外門;而內鼻閥則在鼻前庭更深處1.3公分左右,由上外軟骨(Upper lateral cartilage)、鼻中隔(Septum)與下鼻甲前緣(head of the inferior turbinate)構成。


鼻閥塌陷/狹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



鼻閥的塌陷或狹窄會造成惱人的鼻塞,影響生活、呼吸、打鼾、睡眠的品質,更嚴重者也會影響外觀。造成這個現象有可能是因為先天軟骨發育不良、疤痕組織、發炎腫脹、老化與組織萎縮、過去的鼻手術或是外傷或骨折所造成。


鼻閥的塌陷或狹窄會造成惱人的鼻塞,影響生活、呼吸、打鼾、睡眠的品質,更嚴重者也會影響外觀。造成這個現象有可能是因為先天軟骨發育不良、疤痕組織、發炎腫脹、老化與組織萎縮、過去的鼻手術或是外傷或骨折所造成

常見的內鼻閥狹窄( Internal nasal valve narrowing/stenosis)定義上是內鼻閥的上側軟骨與鼻中隔的夾角,小於10~15度角而造成呼吸阻力過大;外鼻閥的狹窄多半外觀就看到明顯較小的鼻孔。


常見的內鼻閥狹窄( Internal nasal valve narrowing/stenosis)定義上是內鼻閥的上側軟骨與鼻中隔的夾角,小於10~15度角而造成呼吸阻力過大;外鼻閥的狹窄多半外觀就看到明顯較小的鼻孔。


而不管外或內鼻閥塌陷的,可能在呼吸的時候(特別是吸氣)造成,這稱作動態性的塌陷(Dynamic collapse);有些更嚴重的狀況,在靜態無呼吸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塌陷(Static collapse),這在外觀通常也會造成影響。


而不管外或內鼻閥塌陷的,可能在呼吸的時候(特別是吸氣)造成,這稱作動態性的塌陷(Dynamic collapse);有些更嚴重的狀況,在靜態無呼吸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塌陷(Static collapse),這在外觀通常也會造成影響。


而不管是塌陷或是狹窄,但跟過敏發炎的鼻塞不太一樣的是,一但劇烈活動時,反而會因為呼吸強度增強而鼻塞更嚴重;也可能在平躺時鼻塞加重,不太會像過敏一樣左右邊輪流塞,而且側睡某一側可能會讓鼻塞更嚴重。這些狀況也很有可能隨著時間拖更久而加重,對一般的鼻噴劑、口服藥物的反應也不太好


那我怎麼知道我有鼻閥塌陷或狹窄呢?該怎麼診斷?



對一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仔細檢視每個人的病情與病史,留心注意鼻塞的時間點與姿勢,以及鼻塞的特性是最根本的事情。而鼻鏡撐開的檢查甚至鼻內視鏡的檢查,都可以讓醫師更了解鼻內部的結構。   除此之外,觀察病人呼吸鼻部的變化、透過觸摸了解鼻部軟骨解剖構造的狀態,以及利用Modified Cottle maneuver來做測試,若真的在這樣的測試得到很大的差異感受,那真的很有可能是因為鼻閥狹窄或塌陷造成的。


對一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仔細檢視每個人的病情與病史留心注意鼻塞的時間點與姿勢,以及鼻塞的特性是最根本的事情。而鼻鏡撐開的檢查甚至鼻內視鏡的檢查,都可以讓醫師更了解鼻內部的結構。 

除此之外,觀察病人呼吸鼻部的變化、透過觸摸了解鼻部軟骨解剖構造的狀態,以及利用Modified Cottle maneuver來做測試,若真的在這樣的測試得到很大的差異感受,那真的很有可能是因為鼻閥狹窄或塌陷造成的。


原來我有鼻閥塌陷,那我該怎麼治療呢?



鼻閥塌陷與狹窄,因為是結構造成的問題,對於藥物或是生活調整的比較沒有效果,頂多能因為下鼻甲肥厚的情形緩解而感覺有效,實際上要解決鼻閥塌陷與狹窄的問題,多半還是需要介入處理。

1.非手術處理
可以藉由鼻翼擴張貼、鼻孔撐開器、剪鼻毛等等,目的就是要讓內外鼻閥的塌陷與狹窄藉由輔助器具與減少阻力來增加呼吸順暢度,不過效果非常有限,但仍可當作嘗試的方法。


可以藉由鼻翼擴張貼、鼻孔撐開器、剪鼻毛等等,目的就是要讓內外鼻閥的塌陷與狹窄藉由輔助器具與減少阻力來增加呼吸順暢度,不過效果非常有限,但仍可當作嘗試的方法。


2.手術處理

針對鼻塞的處理,除了最常見針對鼻中膈整形與下鼻甲整形的鼻中膈鼻道整形(成型)術以外,比較常見的就是利用自體軟骨當作支撐的功能性鼻整形。 自體軟骨的支撐方式在歷年來各個鼻整形醫師的努力精研下,有著千變萬化的各種術法,以下大概就常見的介紹一下。

(1) Spreader Graft:針對內鼻閥狹窄非常好用,甚至可以部分支撐鼻中隔過軟的問題,因此也廣泛用在結構式隆鼻當中。


Spreader Graft:針對內鼻閥狹窄非常好用,甚至可以部分支撐鼻中隔過軟的問題,因此也廣泛用在結構式隆鼻當中。


(2) Lateral Crural Strut Graft、 Alar Baten Graft:針對內外鼻閥的塌陷有很好的支撐效果,對於感覺到呼吸時鼻孔好像塞住的狀況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Lateral Crural Strut Graft、 Alar Baten Graft:針對內外鼻閥的塌陷有很好的支撐效果,對於感覺到呼吸時鼻孔好像塞住的狀況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有好的呼吸,讓美好的外型更有意義



有好的呼吸,讓美好的外型更有意義。在功能性鼻整形來治療呼吸功能以外,也有很多人會順便藉著矯正軟骨的變形與支撐力不足的問題,藉此達到"Breathe Better, Look Better",除了呼吸更順暢,更讓鼻子更挺更立體。

人類,本來就是被設計來用鼻子呼吸的,鼻子的阻塞除了影響生活、學習、工作、睡眠,也會影響外觀變化。透過專業醫師的仔細檢查,針對個人需求的量身定做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讓用鼻子呼吸這個功能恢復起初被創造的平衡,希望你也能每天享受呼吸:)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鼻塞頭痛、黃綠濃鼻涕擤不完,急性鼻竇炎到底該怎麼辦?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小小的鼻子,大大的作用。在外觀上成為臉部比例平衡與立體感的關鍵;在功能上有著加濕、加溫、聞味、過濾的效果。而當小小的鼻子生病時,卻造成大大的困擾,相信每個人都有著難忘的經驗......  我在門診當中很常看到鼻塞到無法呼吸、濃稠黃綠鼻涕擤不完、臉部悶脹感到頭痛、喉嚨癢咳嗽分泌物多、甚至會有發燒全身疲累的症狀。有人以為是過敏、是流感、是感冒,卻其實是急性鼻竇炎;也有人一來就說自己得了鼻竇炎,但其實只是過敏。  有了正確的診斷,才有對症下藥的精準治療。那麼,急性鼻竇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小小的鼻子,大大的作用。在外觀上成為臉部比例平衡與立體感的關鍵;在功能上有著加濕、加溫、聞味、過濾的效果。而當小小的鼻子生病時,卻造成大大的困擾,相信每個人都有著難忘的經驗......

我在門診當中很常看到鼻塞到無法呼吸、濃稠黃綠鼻涕擤不完、臉部悶脹感到頭痛、喉嚨癢咳嗽分泌物多、甚至會有發燒全身疲累的症狀。有人以為是過敏、是流感、是感冒,卻其實是急性鼻竇炎;也有人一來就說自己得了鼻竇炎,但其實只是過敏。

有了正確的診斷,才有對症下藥的精準治療。那麼,急性鼻竇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鼻竇炎就是影響鼻腔與鼻竇的發炎與感染



常見有上頷竇(87%)、篩竇(65%)、蝶竇(39%)、額竇(32%)。一般來說,每7-8人就有1個人一年會發生一次急性鼻竇炎,通常女性是男性兩倍,最常發作的年齡是45-65歲左右,然而就算在年輕人身上也很常見唷。  急性鼻竇炎定義上是持續時間不超過四週,最常見原因是因為病毒感染造成的,通常會隨著一般感冒出現,在初期症狀很容易跟感冒混淆。有一小部分的人會是細菌感染,初期容易跟類流感症狀很難區分,後期則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鼻竇炎,就是影響鼻腔同時也影響鼻竇的感染,常見有上頷竇(87%)、篩竇(65%)、蝶竇(39%)、額竇(32%)。一般來說,每7-8人就有1個人一年會發生一次急性鼻竇炎,通常女性是男性兩倍,最常發作的年齡是45-65歲左右,然而就算在年輕人身上也很常見唷。

急性鼻竇炎定義上是持續時間不超過四週,最常見原因是因為病毒感染造成的,通常會隨著一般感冒出現,在初期症狀很容易跟感冒混淆。有一小部分的人會是細菌感染,初期容易跟類流感症狀很難區分,後期則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為什麼會得到急性鼻竇炎??原來是病毒細菌在作怪!



病毒性鼻竇炎: 九成以上的急性鼻竇炎都是病毒造成的。只要抵抗力不夠,病毒接觸鼻腔與結膜後最快8-10小時內會快速複製,一天左右就會出現症狀。最常見的感染源有鼻病毒(Rhinovirus)、流感與副流感病毒(Influenza and parainfluenza virus),使得鼻粘膜腫脹、分泌物增加、鼻纖毛功能降低。  細菌性鼻竇炎: 細菌感染比較少見,只占據約0.5-2%的急性鼻竇炎,大部分是因為先有病毒感染造成分泌物累積與纖毛功能受損,細菌趁虛而入產生更嚴重的感染。如果已經有過敏性鼻炎、鼻中隔彎曲、牙齒的疾病、免疫低下或鼻纖毛的先天疾病,都會增加細菌感染的機率。  最常見的是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與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前兩個就佔了75%。


病毒性鼻竇炎:
九成以上的急性鼻竇炎都是病毒造成的。只要抵抗力不夠,病毒接觸鼻腔與結膜後最快8-10小時內會快速複製,一天左右就會出現症狀。最常見的感染源有鼻病毒(Rhinovirus)、流感與副流感病毒(Influenza and parainfluenza virus),使得鼻粘膜腫脹、分泌物增加、鼻纖毛功能降低

細菌性鼻竇炎:
細菌感染比較少見,只占據約0.5-2%的急性鼻竇炎,大部分是因為先有病毒感染造成分泌物累積與纖毛功能受損,細菌趁虛而入產生更嚴重的感染。如果已經有過敏性鼻炎、鼻中隔彎曲、牙齒的疾病、免疫低下或鼻纖毛的先天疾病,都會增加細菌感染的機率。

最常見的是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與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前兩個就佔了75%。


只要流鼻涕打噴嚏就算是鼻竇炎嗎?



很多醫師為了解釋病情方便(或也有可能沒有相關訓練),會將所有的鼻部症狀直接歸類於急性鼻竇炎,但其實急性鼻竇炎的鼻部症狀最主要是鼻塞腫脹、濃稠鼻涕、臉頰與上牙齦悶脹;另外也有可能有發燒、無力、頭痛、聞味困難、咳嗽與耳悶、咳嗽等症狀。  有時候跟一般感冒有點像,但感冒多半會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喉嚨痛,但相對不會有臉部悶脹痛或是濃稠鼻涕。另外還可能跟過敏性鼻炎或非過敏性鼻炎混淆,但過敏性鼻炎對於鼻子搔癢感、眼睛癢、鼻塞流鼻水會比較嚴重。  經過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時,可以發現鼻粘膜水腫、狹窄,分泌物多及濃稠鼻涕、臉頰悶脹敲擊痛、耳咽管症狀如耳悶、耳鳴、聽力減弱。也可以藉由問診與檢查早點排除最嚴重的併發症像是眼窩感染、腦部感染如腦膜炎、顱內膿瘍。  而內視鏡檢查與X光的影像檢查雖非診斷的必要,但可以幫助耳鼻喉科醫師更精準的了解病況與目前的嚴重程度,對於治療的掌握度也會有幫助。


很多醫師為了解釋病情方便(或也有可能沒有相關訓練),會將所有的鼻部症狀直接歸類於急性鼻竇炎,但其實急性鼻竇炎的鼻部症狀最主要是鼻塞腫脹、濃稠鼻涕、臉頰與上牙齦悶脹;另外也有可能有發燒、無力、頭痛、聞味困難、咳嗽與耳悶、咳嗽等症狀。

有時候跟一般感冒有點像,但感冒多半會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喉嚨痛,但相對不會有臉部悶脹痛或是濃稠鼻涕。另外還可能跟過敏性鼻炎或非過敏性鼻炎混淆,但過敏性鼻炎對於鼻子搔癢感、眼睛癢、鼻塞流鼻水會比較嚴重

經過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時,可以發現鼻粘膜水腫、狹窄,分泌物多及濃稠鼻涕、臉頰悶脹敲擊痛、耳咽管症狀如耳悶、耳鳴、聽力減弱。也可以藉由問診與檢查早點排除最嚴重的併發症像是眼窩感染、腦部感染如腦膜炎、顱內膿瘍

內視鏡檢查與X光的影像檢查雖非診斷的必要,但可以幫助耳鼻喉科醫師更精準的了解病況與目前的嚴重程度,對於治療的掌握度也會有幫助。




急性鼻竇好腫好塞好難受,那該要怎麼治療呢?



1. 生活調整:適度補充水分、增加空氣濕度、遠離過敏原、避免吸菸與二手菸,都是最基本的防禦原則。  2. 藥物治療: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可以有效改善症狀,合併類固醇鼻噴劑、解熱鎮痛消炎的藥物,就可以有滿好的控制;有鼻塞與分泌物較多的病人也可以使用抗膽鹼藥物噴劑、3-5天的去充血劑;抗組織胺與化痰藥的使用對病情沒有明顯效益,不一定需要使用。  而細菌性鼻竇炎怎可以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一般而言建議使用5-7天,或是延長使用至10天左右。對於沒有造成嚴重併發症的細菌性鼻竇炎,有4成到6成病人就算沒有使用抗生素也會在兩週左右也會改善。  3.手術介入:對於超過四周或是合併有嚴重併發症如眼窩感染、腦部感染如腦膜炎、顱內膿瘍,除了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也要合併手術導流、沖洗移除感染膿瘍與減壓等處理,通常會需要住院治療。


急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法很多常見:

1. 生活調整:適度補充水分、增加空氣濕度、遠離過敏原、避免吸菸與二手菸,都是最基本的防禦原則。

2. 藥物治療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可以有效改善症狀,合併類固醇鼻噴劑解熱鎮痛消炎的藥物,就可以有滿好的控制;有鼻塞與分泌物較多的病人也可以使用抗膽鹼藥物噴劑3-5天的去充血劑;抗組織胺與化痰藥的使用對病情沒有明顯效益,不一定需要使用。

而細菌性鼻竇炎怎可以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一般而言建議使用5-7天,或是延長使用至10天左右。對於沒有造成嚴重併發症的細菌性鼻竇炎,有4成到6成病人就算沒有使用抗生素也會在兩週左右也會改善。

3.手術介入:對於超過四周或是合併有嚴重併發症如眼窩感染、腦部感染如腦膜炎、顱內膿瘍,除了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也要合併手術導流、沖洗移除感染膿瘍與減壓等處理,通常會需要住院治療。


生病好煩惱,那我大概多久才會好呢?


關於病程,急性鼻竇炎算是滿典型的表現,病毒性鼻竇炎與細菌性鼻竇炎造成的病程不太一樣。
病毒性鼻竇炎:前兩天可能發燒,症狀最嚴重在3-6天,約7-10天緩解
細菌性鼻竇炎:會有3-4天的嚴重鼻竇炎症狀,病程通常大於10天,可能在症狀好轉5-6天後又再次惡化

我時常跟病人說,對於許多病毒感染,我們目前沒有辦法縮短疾病的時間,但可以降低在當中的不舒服感覺。只要自己生活調整,多喝水多休息補充營養,再加上專業醫師的細心診治,相信可以病程中的不舒服減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Uptodate: Acute sinusitis and rhinosinusitis in adul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2. Uptodate: Uncomplicated acute sinusitis and rhinosinusitis in adults: Treatment
3. Bailey Otolaryngology 5th edition: Chapter 33 Acute Rhinosinusitis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當網路經驗與醫學觀點有了衝突,到底該相信誰呢?從艾莉莎莎與蒼藍鴿事件認識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醫師或網紅,不管是艾莉莎莎、蒼藍鴿、理科太太、罔腰、某某藝人,或是日本長壽醫師、以色列古猶太人千年療法、美國五角大廈機密黑科技、都可以不要信。但請你仔細檢視他們提出的實證醫學。


知名網紅艾莉莎莎與台大醫師蒼藍鴿,兩個網路紅人針對「肝膽排石法」的看法針鋒相對,是近期2021年02月產生爭議的熱門新聞。當中劍拔弩張的前因後果不再贅述,其他戰學歷、戰粉絲數、誰發聲支持誰、什麼打臉道歉的也不是本篇重點。

我在這邊想要反思的點是:對一般看戲的吃瓜群眾而言,當艾莉莎莎也引經據典說自己做足了功課,蒼藍鴿也振振有詞的搬出論文,自己上網Google以後也發現肝膽排石法的各種神奇見證,那......那我到底該相信誰?

直接講結論:醫師或網紅,不管是艾莉莎莎、蒼藍鴿、理科太太、罔腰、某某藝人,或是日本長壽醫師、以色列古猶太人千年療法、美國五角大廈機密黑科技、都可以不要信。但請你仔細檢視他們提出的實證醫學。


了解實證醫學的第一步:不要急著先選擇「相信誰」



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是怎樣的網紅、是台大醫師、是多位高權重的重量級人士,出自什麼長壽村、古代仙人絕世不傳之秘都不用在意。他們的身份地位完全不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而他們的「個人意見」,也完全無法成為你的實際醫療建議。


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近代醫療發展的重要基石。

我從當實習醫師的時候對實證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跟幾位戰友參加了全國性的比賽,在2015年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實證醫學類的文獻查證新人組銀獎;隔年2016年參加等級最高的文獻查證菁英組,也一舉得到全國最高獎項:國家醫療品質獎-實證醫學類的金獎

但這些都只是實證醫學方法的實踐,於我而言真正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急著選擇「相信誰」,時常保持科學探究的「真的嗎?為什麼?」的態度,來追尋真正的答案

2009年英國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Oxford CEBM的實證醫學證據將「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是列在等級最低最薄弱的的第五級。而在2011年後的版本,「專家意見」根本沒有放在等級當中。

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是怎樣的網紅、是台大醫師、是多位高權重的重量級人士,出自什麼長壽村、古代仙人絕世不傳之秘都不用在意。他們的身份地位完全不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而他們的「個人意見」,也完全無法成為你的實際醫療建議。


了解實證醫學第二步:是神奇見證還是嚴謹實驗?



再好的使用者見證奇蹟,如果無法證明可以複製在你身上,那就完全沒有意義。


前陣子,有某間自體幹細胞的廠商找上我,希望了解未來在高雄屏南地區可能的合作模式。我對於這些新奇事物也是頗感好奇,於是依約前往。

我先聽他們簡介了20分鐘,內容大概是什麼澳洲某知名大學最新研究、英國多少權威教授投注心血、方法多先進多珍貴多特別。總之飛天鑽地,使用了這個以後人長高了、也變帥了、考試還考一百分;腿斷了起來走、剩三週壽命的癌症完全根治,嚇死一堆醫師等等神奇見證。

我聽到打呵欠,於是開始問了,「有沒有雙盲測試?有沒有含安慰劑的大規模實驗?」他拿出一些研究,證明幹細包是人體各樣發展的重要細胞,但拿不出任何實際療效的數據,只有滿滿的使用者見證。

我說「屁話我當然知道幹細胞很重要,但你有沒有比較的實驗數據?又你怎麼知道你弄出來的東西就是幹細胞?我吃了還會有你講的這些功效?」他又拿出一堆教授、大學等級實驗室等金碧輝煌的資料。但從頭到尾就是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最後不歡而散。

實證醫學的第二步驟,就是了解他說了什麼,是神奇見證,還是有嚴謹的實驗證明?資料來源是不是有相關性?不然再好的使用者見證奇蹟,如果無法證明可以複製在你身上,那就完全沒有意義。


了解實證醫學的第三步:這些實驗能不能禁得起考驗?





這部分雖然困難,但核心觀念就是所有的醫學(科學)都需要符合的特性,包括可再現性、以及內容和結果的可驗證性。前面提到的實證醫學證據等級,在現今其實也越來越少使用,而是更嚴謹的用研究的設計、研究的執行、研究的結果與共享決策的研究應用來看證據品質。

我試著舉例一些一般人在看待醫學實驗時可以注意的部分:

1. 有沒有對照組或安慰劑(Placebo)
有些會標榜說感冒以後吃某益生菌後都很快就好,但有沒有可能,就算他只喝水不吃益生菌,其實好的時間也差不多?

2. 有沒有過度宣稱療效或少講了成功率:
有些醫師會說,吃這個藥保證會好、開這個刀保證好。但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清楚定義:好多少?吃多少藥量?多久吃一次?要吃多久?真正的實驗幾乎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

3. 你吃了有效,不代表我吃了有效:
當實驗宣稱這個藥物多少人吃了都有效,但在你身上也會有一樣的效果嗎?有些藥品對亞洲人效果較差,對高加索人種效果較好。對老人有效、對年輕人有效嗎?對男人有效、對女人就有效嗎?飯前吃有效、飯後吃也有效嗎?吃一顆有效、吃兩顆會比較好嗎?



延伸理解:我是不是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有時候我們參考了嚴謹仔細的資料,過程也符合了實證醫學,照理來說應該可以成為金科玉律了。然而我們也要持續小心,有時候我們的邏輯謬誤,使我們錯解了實驗的結果,這個部分網路上處處可以搜尋到,有些常見的像是:

1. 生存者偏誤:
因為你只看到了有效的例子,卻沒看到多數無效的個案。最有名的案例是二次世界大戰時針對飛機防禦提升選擇的偏誤;最常聽到就是我爺爺抽菸還不是活到95歲,卻忽略了多數因為抽菸所增加其他心肺疾病的機會,使更多人的壽命減少。

2. 真正的兇手另有其人的錯誤因果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研究,赫然發現開賓士車與BMW的車主竟然在得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有所差別。或是有過打麻將的人口腔癌機率比較高之類的研究,然而這些都是忽略共病因子的結果。真正影響心血管疾病的不是因為開什麼車,而是因為這些車主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造成。

3. 實驗很完美,但選擇的對象太少或有預設前提: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實驗堅稱有將近100%的人使用該產品以後都有改善,卻發現接受實驗的人只有2個人。又或者挑選一群原本就有健身底子後來變胖的人,來測試減肥藥品的效果,可能都會因為選擇的群體而影響實驗結果。


網路演算法主導搜尋,讓醫療專業探討很難被看到



然而詰屈聱牙晦澀難解的醫療專業,很難在演算法之下贏的了專業的網紅或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專業知識探討幾乎必然枯燥乏味,縱然有些饒富趣味的易讀懶人包成為例外,但這都需要耗費這些專業人士反覆琢磨的心血結晶(但誰有那個時間= =)  比起唱作俱佳、顏值擔當,搭配精彩剪輯五光十色的網紅或自媒體呈現,誰能吸引目光創造話題、誰能在網路上得到最大的聲量與搜尋可想而知。當演算法造成「網路搜不到的東西等於不存在」的今天,絕大多數專業醫學的Google搜尋,出來的可能是農場文或奇怪的新聞而已。  我們自己醫療人員其實也心知肚明,醫療專業知識是各專業醫療人員從學生時期日積月累的強迫自己刻意學習,被作業與考試夾殺熬煮,反覆在書本與臨床經驗當中觀察驗證後,才能得到知識。我們又怎能期待一般民眾有門路短暫的取得這之中的知識落差呢?  要怎麼用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來重新取得話語權,是我們真正專業醫療人員一輩子的功課,也是我開始寫衛教文章的初衷。


然而詰屈聱牙晦澀難解的醫療專業,很難在演算法之下贏的了專業的網紅或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專業知識探討幾乎必然枯燥乏味,縱然有些饒富趣味的易讀懶人包成為例外,但這都需要耗費這些專業人士反覆琢磨的心血結晶(但誰有那個時間= =)

比起唱作俱佳、顏值擔當,搭配精彩剪輯五光十色的網紅或自媒體呈現,誰能吸引目光創造話題、誰能在網路上得到最大的聲量與搜尋可想而知。當演算法造成「網路搜不到的東西等於不存在」的今天,絕大多數專業醫學的Google搜尋,出來的可能是農場文或奇怪的新聞而已。

我們自己醫療人員其實也心知肚明,醫療專業知識是各專業醫療人員從學生時期日積月累的強迫自己刻意學習,被作業與考試夾殺熬煮,反覆在書本與臨床經驗當中觀察驗證後,才能得到知識。我們又怎能期待一般民眾有門路短暫的取得這之中的知識落差呢?

要怎麼用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來重新取得話語權,是我們真正專業醫療人員一輩子的功課,也是我開始寫衛教文章的初衷。


相信實證醫學,但永遠心存謙卑


醫學是透過無數的經驗堆疊、嚴謹的實驗證實,才能有結論推導。絕非某個大師的突發奇想、某個科學家的偶然發現、某個民族的不傳之祕,蹦一聲就有的。而每個醫療的結論,也有可能因為更嚴謹的實驗而被推翻檢討,我們醫療人員也需要心存謙卑、繼續學習。

中國有著千遍一律的醫藥廣告,上面仙風道骨的神醫們慷慨激昂的說著「我反覆思想鬥爭了一個月,終於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要把什麼仙藥拿出來救世濟人,其實都是沒有實證根據的廣告效果而已。

如果你的醫師沒有華而不實的言語,而是用符合你最需要、最符合現在研究的專業知識來討論你的治療方針,一定要特別珍惜。支持用心專業的醫師,給予實際的回饋,才能讓醫療專業與你沒有距離。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睡覺醒來突然耳朵聽不到,突發性耳聾到底該怎麼辦?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近來天氣多變化,我所服務的地區高雄甚至有著號稱三十多年來最冷的一月月均溫。在這幾個月當中,我幾乎每個禮拜都會在門診碰到因為耳朵突如其來的聽力喪失,像是隔了一層屏障一樣,合併突發性的暈眩與突發性的耳鳴的病友

這些聽力損失、暈眩與耳鳴大大影響了每個病人的心情與生活,所幸我門診遇到的這些病友都因為早期發現,在我們精準的診斷確定是恐怖的突發性耳聾,並且快速介入治療之下,大部分的病友在聽力上都有著大幅度的恢復!

到底,突發性耳聾是什麼呢?


聽力損失合併耳鳴與暈眩,突發性耳聾好討厭



最常見的症狀描述是:睡一覺醒來,覺得一邊耳朵出現高頻的耳鳴聲音之外,像是蒙上了一層罩,聽力大大損失;或是講電話時才發現用其中一邊的耳朵聽的時候聲音比起對側小聲許多,發現不對勁兒才趕快來耳鼻喉科門診就診。  每年每10萬人當中就有5-20人會有突發性耳聾。有些人是睡覺醒來就發現,有些人是幾天之內快速的聽力降低。通常在中年約40-54歲之間最好發,多數的人合併有耳鳴的症狀,大概3成左右會有合併暈眩的症狀。絕大多數都是一邊耳朵而已,有不到5%的人是兩邊耳朵一起發作。


突發性耳聾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常常也被稱作是「耳中風」,但其實跟一般腦部出血中風或缺血梗塞的那種「中風」並不一樣唷~

最常見的症狀描述是:睡一覺醒來,覺得一邊耳朵出現高頻的耳鳴聲音之外,像是蒙上了一層罩,聽力大大損失;或是講電話時才發現用其中一邊的耳朵聽的時候聲音比起對側小聲許多,發現不對勁兒才趕快來耳鼻喉科門診就診。

每年每10萬人當中就有5-20人會有突發性耳聾。有些人是睡覺醒來就發現,有些人是幾天之內快速的聽力降低。通常在中年約40-54歲之間最好發多數的人合併有耳鳴的症狀,大概3成左右會有合併暈眩的症狀。絕大多數都是一邊耳朵而已,有不到5%的人是兩邊耳朵一起發作。


為什麼我會有突發性耳聾?可能是病毒與血管問題作祟!



突發性耳聾絕大多數(90%)左右是原因不明的,目前學術界當中有幾種推論假說,最常見的就是病毒感染的推論以及血管異常的推論,當然也有部分懷疑跟內耳淋巴液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造成的。部分的研究發現抽菸與酒精攝取過量也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  病毒感染的懷疑:根據研究有3成左右的病人在突發性耳聾發作前都有病毒感染的跡象,而解剖研究也證實許多病人內耳耳蝸有出現類似病毒感染造成的細胞與神經損傷。  血管異常的懷疑:由於整個突發性耳聾的病程與發作跟「中風」的狀況極為相似,而糖尿病的病人因為周邊血管異常,也更容易發生嚴重的突發性耳聾。實驗也證實當周邊血管阻塞會明確造成內耳耳蝸受損。而臨床經驗當中,天氣冷時發生突發性耳聾的人似乎也比較多。


突發性耳聾絕大多數(90%)左右是原因不明的,目前學術界當中有幾種推論假說,最常見的就是病毒感染的推論以及血管病變的推論,當然也有部分懷疑跟內耳淋巴液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造成的。部分的研究發現抽菸與酒精攝取過量也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

病毒感染的懷疑:根據研究有3成左右的病人在突發性耳聾發作前都有病毒感染的跡象,而解剖研究也證實許多病人內耳耳蝸有出現類似病毒感染造成的細胞與神經損傷。

血管異常的懷疑:由於整個突發性耳聾的病程與發作跟「中風」的狀況極為相似,而糖尿病的病人因為周邊血管異常,也更容易發生嚴重的突發性耳聾。實驗也證實當周邊血管阻塞會明確造成內耳耳蝸受損。而臨床經驗當中,天氣冷時發生突發性耳聾的人似乎也比較多。

少部分(10%)左右可能是因為腦部或耳朵的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外傷、心血管疾病,或是腦部有長腫瘤。根據統計每100個突發性耳聾的病人就有1個是腦部腫瘤造成的,常見的像是聽神經瘤(Vestibular Schwannoma)等小腦橋腦角腫瘤。


不確定有沒有突發性耳聾?透過快速簡單的檢查即可診斷



突發性耳聾雖然透過症狀描述就可以高度懷疑症狀,但要完整確診還是會安排專業的聽力師透過純音聽力檢查(Pure Tone Audiograme)來檢測,確定連續三個頻率的聽力都比原本的狀態損失了至少30分貝,就可以確診是突發性耳聾。  除了最基本的聽力檢查,也會建議安排中耳導抗檢查(tympanometry, acoustic refelx)、暈眩檢查、腦波檢查(ABR)、耳聲傳射檢查(OAE),甚至會安排核磁共診(MRI)來排除可能的腦部腫瘤。


突發性耳聾雖然透過症狀描述就可以高度懷疑症狀,但要完整確診還是會安排專業的聽力師透過純音聽力檢查(Pure Tone Audiograme)來檢測,72小時內確定連續三個頻率的聽力都比原本的狀態損失了至少30分貝,就可以確診是突發性耳聾。

除了最基本的聽力檢查,也會建議安排中耳導抗檢查(tympanometry, acoustic refelx)、暈眩檢查、腦波檢查(ABR)、耳聲傳射檢查(OAE),甚至會安排核磁共診(MRI)來排除可能的腦部腫瘤。

另外,抽血檢查可能的感染、免疫疾病、基本血液狀態、凝血功能,並且排除可能相關的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是全套檢查會建議要涵蓋的地方。


怎樣治療最有效?一發病立刻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最有效



當聽力發生變化立刻警覺並趕快求診的話,根據研究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對於聽力的恢復會更有幫助。最標準也是最重要的黃金治療方式就是:口服高劑量類固醇或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  類固醇治療強烈建議在病發的2周內開始使用,建議使用至少10-14天。病發2-6週內仍然可能可以讓聽力進步,但效果不如前兩週;若對於部分有糖尿病、高血壓、胃腸潰瘍等不適合接受高濃度口服類固醇治療的病人,可以在兩週內用耳內注射類固醇4次來治療,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很多人會詢問比較推薦口服類固醇治療還是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那個比較好?根據最新的研究,口服類固醇與耳內注射相比沒有比較差,就算合併兩者的使用也沒有比較好;若有暈眩的病人使用口服效果可能比較不好,耳內注射可以提升治癒效果。  另外像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療、中醫針灸治療,有多篇研究顯示有幫助,可以當作合併的輔助使用。其他治療另外有周邊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抗氧化劑、抗病毒藥物,但對於病情都沒有顯著的幫助。


當聽力發生變化立刻警覺並趕快求診的話,根據研究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對於聽力的恢復會更有幫助。最標準也是最重要的黃金治療方式就是:口服高劑量類固醇或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

類固醇治療強烈建議在病發的2周內開始使用,建議使用至少10-14天。病發2-6週內仍然可能可以讓聽力進步,但效果不如前兩週;若對於部分有糖尿病、高血壓、胃腸潰瘍等不適合接受高濃度口服類固醇治療的病人,可以在兩週內用耳內注射類固醇4次來治療,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很多人會詢問比較推薦口服類固醇治療還是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那個比較好?根據最新的研究,口服類固醇與耳內注射相比沒有比較差,就算合併兩者的使用也沒有比較好;若有暈眩的病人使用口服效果可能比較不好,這時加上耳內注射可以提升治癒效果。

另外像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療中醫針灸治療,有多篇研究顯示有幫助,可以當作合併的輔助使用。其他治療另外有周邊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抗氧化劑、抗病毒藥物,但對於病情都沒有顯著的幫助。


突發性耳聾好困擾,到底我會不會好?



很多人發生聽力損失後對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底這個疾病會不會好呢?我通常會跟病人解釋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人會完全恢復、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人會部分改善但無法完全恢復、剩下三分之一的病人則可能會持續性的維持聽力損失的狀態。  到底有哪些狀況容易造成聽力損失治療效果差呢?包括年齡大於60歲、初始聽力喪失大於72.5分貝、合併有暈眩症狀,以及高頻低頻合併的聽力喪失,都代表可能有比較差的治療效果。另外,小於20歲的孩童當中若發生突發性耳聾,儘管積極治療仍有46.7%的人沒有反應。  而單純高頻或低頻的喪失(低頻又比高頻較好)、有耳鳴、無暈眩都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治療反應,若是年輕人、治療一週內有改善10分貝以上,那麼一個月內康復的可能性甚至高達八成。


很多人發生聽力損失後對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底這個疾病會不會好呢?我通常會跟病人解釋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人會完全恢復、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人會部分改善但無法完全恢復、剩下三分之一的病人則可能會持續性的維持聽力損失的狀態

到底有哪些狀況容易造成聽力損失治療效果呢?包括年齡大於60歲、初始聽力喪失大於72.5分貝、合併有暈眩症狀,以及高頻低頻合併的聽力喪失,都代表可能有比較差的治療效果。另外,小於20歲的孩童當中若發生突發性耳聾,儘管積極治療仍有46.7%的人沒有反應。

而單純高頻或低頻的喪失(低頻又比高頻較好)、有耳鳴、無暈眩都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治療反應,若是年輕人、治療一週內有改善10分貝以上,那麼一個月內康復的可能性甚至高達八成。


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若有懷疑快速就醫


聽力的突然損失,非常大的影響我們日常的生活、溝通甚至對於周遭變化的警覺。只要留心身體變化、當聽力發生變化立刻警覺並趕快求診的話,根據研究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對於聽力的恢復會更有幫助。

透過現今專業與快速的醫療,我有許多病人透過第一線的口服類固醇就有很多的進步,輔以後續追加的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高壓氧與針灸治療,才能盡可能的在已經受損的聽力當中做最大的搶救。

懷疑自己有突發性聽力損失、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中風嗎?趕快來找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做檢查吧:)


參考文獻


1. Uptodate: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adult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 Dynamed: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3. Bailey Otolaryngology 5th edition: Chapter 160: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4. Early hearing improvement predicts the prognosis of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21 Jan 2.  Q2  IF: 1.809
5. Intratympanic vs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20 May 1;146(5):421-428.  Q1  IF: 3.848
6.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Management and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Laryngoscope . 2021 Feb;131(2):425-434.  Q1  IF: 2.465
7. Biomarkers Suggesting Favorable Prognostic Outcomes in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t J Mol Sci . 2020 Sep 30;21(19):7248.  Q1  IF: 4.556
8. Association of Vertigo With Hearing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18 Aug 1;144(8):677-683.  Q1  IF: 3.848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頭一動、人一躺就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快看看你是不是也有耳石脫落症!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方小姐,約莫40多歲,不但工作上的領導者,照顧小孩打理家裡也都一把抓,生活壓力雖大,但為了家庭也是繼續打拼從不埋怨。

一天早上正準備起床上班,剎那間天旋地轉、彷彿天花板牆壁漩渦似的繞著打轉。噁心嘔吐的感覺衝腦而來,眼看上班即將遲到,小孩的事情也還沒弄完,她卻只能冒著汗渾身無力的閉眼躺在地板上,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可怕的耳石脫落症



暈眩是最惱人的疾病,也是人類現代的醫學難題。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暈眩,舉凡視力影響、腦部長腫瘤、中風、耳鼻喉科常見的內耳不平衡(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前庭功能異常),還有心腦肝肺腎、內分泌、電解質不平衡,還有單純的睡不飽都會造成暈眩。


暈眩是最惱人的疾病,也是人類現代的醫學難題。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暈眩,舉凡視力影響、腦部長腫瘤、中風、耳鼻喉科常見的內耳不平衡(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前庭功能異常),還有心腦肝肺腎、內分泌、電解質不平衡,還有單純的睡不飽都會造成暈眩。


當你我超過75歲以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暈眩,而其中有4成就是耳石脫落或稱作耳石症造成的。終其一生有約2.4%的機會發作,年紀超過60歲之後,發作的機會是年輕人的7倍。女生發作的機率約是男生的2-3倍。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當你我超過75歲以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暈眩,而其中有4成就是耳石脫落或稱作耳石症造成的。終其一生有約2.4%的機會發作,年紀超過60歲之後,發作的機會是年輕人的7倍。女生發作的機率約是男生的2-3倍。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耳石症?難道我耳朵裡有小石頭?認識耳石在哪裏



很多病人聽到耳石症都會嚇一跳,心想我的耳朵裡面怎麼會有小石頭呢?也太可怕了吧!耳石跟一般聽到的膽結石、腎結石等石頭並不一樣,是本來就存在我們內耳負責平衡的器官唷。  我們的耳朵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外耳、中耳與內耳。內耳的部分像一隻有殼有觸角的蝸牛,長得像蝸牛殼的稱作耳蝸,主管我們聽覺;而長得像觸角的包含三組半規管(前、水平、後)、橢圓囊與球囊,主管我們的平衡系統,而耳石就在橢圓囊球囊這邊。


很多病人聽到耳石症都會嚇一跳,心想我的耳朵裡面怎麼會有小石頭呢?也太可怕了吧!耳石跟一般聽到的膽結石、腎結石等石頭並不一樣,是本來就存在我們內耳負責平衡的器官唷。

我們的耳朵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外耳、中耳與內耳。內耳的部分像一隻有殼有觸角的蝸牛,長得像蝸牛殼的稱作耳蝸,主管我們聽覺;而長得像觸角的包含三組半規管(前、水平、後)、橢圓囊與球囊,主管我們的平衡系統,而耳石就在橢圓囊球囊這邊。

我常跟病人舉例,耳石的功能可以用沙漏來理解,隨著沙漏傾斜往左邊,沙粒也會往左邊傾斜,我們內耳中的耳石也是這樣運作,使我們就算閉著眼睛,靠著耳石的分佈也能知道我們頭部傾斜的狀況。


我平常很健康,為什麼會發生耳石脫落症呢?



當這個負責平衡的耳石從原本在的球囊橢圓囊掉到很像蝸牛觸角的半規管中,會產生訊號的混亂,使得我們失去平衡、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這就是耳石脫落症的原因。  那什麼樣的病人容易發生耳石脫落症呢?有篇統合分析研究收錄了10多年間上萬人的數據,發現:女性、維他命D缺乏、骨質疏鬆、偏頭痛、頭部外傷與高膽固醇可能都是造成好發耳石脫落症的風險因子!  若我們以耳石脫落症最常發生的位置,也就是脫落到後半規管就佔據所有耳石脫落的九成。這九成當中有35%未知原因就脫落、15%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引起、合併梅尼爾氏症(Menier's disease)有30%,剩下的可能是其他手術、發炎、感染造成的。


當這個負責平衡的耳石從原本在的橢圓囊掉到很像蝸牛觸角的半規管,會產生訊號的混亂,使得我們失去平衡、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這就是耳石脫落症的原因。

那什麼樣的病人容易發生耳石脫落症呢?有篇統合分析研究收錄了10多年間上萬人的數據,發現:女性、維他命D缺乏、骨質疏鬆、偏頭痛、頭部外傷與高膽固醇可能都是造成好發耳石脫落症的風險因子!

若我們以耳石脫落症最常發生的位置,也就是脫落到後半規管就佔據所有耳石脫落的九成。這九成當中有35%未知原因就脫落15%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引起、合併梅尼爾氏症(Menier's disease)有30%,剩下的可能是其他手術、發炎、感染造成的。


耳石脫落症免緊張,用耳石復位術(喬頭)快速搞定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症治療後要注意什麼呢?



耳石脫落症雖然診斷快速、治療容易,然而仍有高度機會復發,治療後一個月復發的機會就有佔據將近一成(8.3%)。過往醫師雖然會建議限制頭部活動,但根據研究,不管是枕頭墊高、頭擺向不暈的那側、避免快速轉頭等動作,對於治療與復發並沒有顯著效益

至於什麼樣的人容易復發,根據一篇統合分析14篇共3000人的研究指出,女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與維他命D缺乏的患者,都有更高的機率產生耳石症的復發。

除了耳石復位術與藥物輔助治療,根據研究,可以藉著眼球復健運動來改善症狀與減少復發,例如眼球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近看遠;頭部左轉右轉、抬頭低頭,每個動作20次。也可藉由補充維他命D,甚至可以降低27%左右的耳石脫落症發作。


尋求治療、自我復健、補充營養,一起戰勝耳石脫落症



只要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斷,透過醫師給予恰當的耳石復位術,輔助用藥物降低不適感,相信就能有好的治療;而透過復健運動與維他命D的補充,更能降低復發。若能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骨質疏鬆,相信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一起戰勝耳石脫落症!


參考論文



1.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J Neurol . 2020 Aug 7. doi: 10.1007   Q1 IF: 3.956
2.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0 Jun 23;11:506. doi: 10.3389/fneur.2020.00506  Q2  IF: 2.889
3. Risk factor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l . 2020 Aug 24. doi: 10.1007/s00415-020-10175-0.  Q1  IF: 3.956
4. The Necessity for Post-Maneuver Restri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tol Neurotol . 2018 Jul;39(6):671-679.  Q2  IF: 1.712
5. Single Cycle Versus Multiple Cycles of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tol Neurotol . 2021 Jan;42(1):121-128. doi: 10.1097  Q2  IF: 1.712
6. Prevent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 randomized trial Neurology . 2020 Sep 1;95(9):e1117-e1125.  Q1  IF: 8.77
7. Optimal reassessment time for treatment response in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Laryngoscope . 2020 Feb;130(2):496-499.  Q1  IF: 2.465
8. Effect of Vestibular Exercises Associated W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tol Neurotol . 2019 Sep;40(8):e824-e829.  Q2  IF: 1.712
9. Effects of Interval Time of the Epley Maneuver on Immediate Reduction of Positional Nystagm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blinded Clinical Trial Front Neurol . 2019 Apr 4;10:304.  Q2 IF: 2.889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撇開網紅業配與行銷廣告,最新實證醫學告訴你過敏性鼻炎吃益生菌到底有沒有效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至今為止,益生箘在過敏性鼻炎的使用上並沒有證據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生,但特定類型的菌種可以降低過敏性鼻炎帶來的鼻部不適。  也就是說,讓懷孕婦女或嬰幼童吃益生箘來避免小孩產生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想要使用益生箘來治癒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但使用正確的益生箘可以讓過敏性鼻炎症狀如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鼻粘膜功能甚至過敏指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過敏吃益生菌有用嗎?過敏益生菌推薦有哪些?過敏益生菌菌種與種類有哪些?有針對寶寶與懷玉的過敏益生菌嗎?

目前坊間益生菌千百種,各自宣稱療效,加上各種聳動標題,找個明星網紅或穿白袍的人訴諸權威,好像吃了可以百病不侵、飛天鑽地。事實上是,現在的現在的千百種益生菌對絕大多數的醫師而言也無法完全了解,對一般民眾更是陌生,只能看廣告術語,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先講結論:至今為止,益生菌過敏性鼻炎的使用上並沒有證據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生,但特定類型的菌種可以降低過敏性鼻炎帶來的鼻部不適

也就是說,讓懷孕婦女或嬰幼童吃益生菌來避免小孩產生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想要使用益生菌來治癒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但使用正確的益生菌可以讓過敏性鼻炎症狀如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鼻粘膜功能甚至過敏指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過敏性症狀包括鼻眼肺皮膚,相似相關卻不相同



過敏性疾病(Atopic Diseases)廣泛的發生在我們當中,包括耳鼻喉科常見的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胸腔科常見的氣喘(Asthma)、皮膚科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or Eczema)、與眼科門診病人的過敏性結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  這些疾病的機轉類似,而且有高度相關性,舉例來說過敏性鼻炎當中有40%的人同時合併氣喘、氣喘的病人當中有80%同時合併過敏性鼻炎。然而這些疾病其實仍然有很多不同處,在很多益生箘的研究當中,對皮膚有效的不一定對鼻炎有效,對鼻炎有效的對氣喘也不一定有效。


過敏性疾病(Atopic Diseases)廣泛的發生在我們當中,包括耳鼻喉科常見的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胸腔科常見的氣喘(Asthma)、皮膚科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or Eczema)、與眼科門診病人的過敏性結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

這些疾病的機轉類似,而且有高度相關性,舉例來說過敏性鼻炎當中40%的人同時合併氣喘氣喘的病人當中有80%同時合併過敏性鼻炎。然而這些疾病其實仍然有很多不同處,在很多益生菌的研究當中,對皮膚有效的不一定對鼻炎有效,對鼻炎有效的對氣喘也不一定有效。

而我們先專注探討過敏性鼻炎的部分,日後有機會再來深入介紹益生菌的相關小知識。


吃對益生菌,可以改善過敏症狀如鼻塞流鼻水打噴嚏



幾篇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研究都是針對長年過敏或季節性過敏的病人,服用4-16週的時間,可以對於臨床症狀如眼睛癢、鼻子癢、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音、嗅覺等症狀有幫助,也可以顯著改善睡眠等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善鼻部循環、改善過敏指數。


目前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早期研究是芬蘭在2001年研發現服用LGG乳酸菌可降低50%寶寶在2歲前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因而產生往後各種對於益生菌治療過敏症狀的相關研究。我參考近年最新且投在有影響力的權威期刊的統合分析與隨機對照實驗論文來整理。

參考的論文中,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減輕症狀效果的益生菌,但每篇研究使用的菌種、菌量、服用的次數與時間並沒有很大的一致性

幾篇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研究都是針對長年過敏或季節性過敏的病人,服用4-16週的時間,可以對於臨床症狀如眼睛癢、鼻子癢、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音、嗅覺等症狀有幫助,也可以顯著改善睡眠等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善鼻部循環、改善過敏指數


參考的論文中,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與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減輕症狀效果的益生箘,但每篇研究使用的菌種、菌量、服用的次數與時間並沒有很大的一致性。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益生菌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



既然益生箘的使用對於過敏性鼻炎看似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感覺又是天然可食用,於是許多人開始想,如果用在孕婦或嬰幼童身上,是不是就可以調整身體,減少小朋友之後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呢?  然而,有幾篇分別針對4000-6000個幼童使用益生箘來觀察是否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然而近幾年的研究均沒有辦法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預防效果。某些研究發現可能會降低異味性皮膚炎的機率,也有部分提到可能會減少氣喘發生的機率,就是對過敏性鼻炎無效。


既然益生菌的使用對於過敏性鼻炎看似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感覺又是天然可食用,於是許多人開始想,如果用在孕婦或嬰幼童身上,是不是就可以調整身體,減少小朋友之後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呢?

然而,有幾篇分別針對4000-6000個幼童使用益生菌來觀察是否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然而近幾年的研究均沒有辦法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預防效果。某些研究發現可能會降低異味性皮膚炎的機率,也有部分提到可能會減少氣喘發生的機率,就是對過敏性鼻炎無效。


坊間益生菌眼花撩亂,到底該選哪一種?



坊間益生箘種類繁多,多數強調健胃整腸、增強免疫力,少部分則有聲稱抗過敏的成分與專利。雖然品牌眾多,但不少品牌的差異只是菌種搭配與菌數比例的不同,主要是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與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還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治療效果的益生箘。  而根據研究證實,長時間至少4-16週的服用、多菌種的混合,對於過敏性鼻炎臨床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改善有顯著意義。只要選擇有第三方檢驗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有健康食品小綠人或國家品質SNQ標章、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和免疫調節功效專利的大廠即可。


坊間益生菌種類繁多,多數強調健胃整腸、增強免疫力,少部分則有聲稱抗過敏的成分與專利。雖然品牌眾多,但不少品牌的差異只是菌種搭配與菌數比例的不同,主要是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與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還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治療效果的益生菌。

而根據研究證實,長時間至少4-16週的服用、多菌種的混合,對於過敏性鼻炎臨床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改善有顯著意義。只要選擇有第三方檢驗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有健康食品小綠人國家品質SNQ標章、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和免疫調節功效專利的大廠即可。


關於益生菌與過敏性鼻炎,每個人都該知道的正確觀念



益生箘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箘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有時候光是調整好生活作息,吃對健康的好食物,並且適度搭配藥物使用,就可以讓過敏性鼻炎達到很好的控制囉。


益生菌對於治療過敏性鼻炎雖然有症狀改善的效果,但並不是最關鍵、最核心也最適切的治療。使用時應該要特別注意,應該當成輔助使用的保健食品,而非治療的選項,僅建議用益生菌來輔助保健改善過敏性鼻炎症狀。

益生菌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菌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有時候光是調整好生活作息,吃對健康的好食物,並且適度搭配藥物使用,就可以讓過敏性鼻炎達到很好的控制囉。


參考論文



1. Health supplements for allergic rhinitis: A mixed-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Complement Ther Med . 2020 Jun;51  Q2 IF: 2.063
2. Efficacy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ry therapy for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and wheez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llergy Asthma Proc . 2019 Jul 1;40(4):250-260.   Q3 IF: 2.414
3. Do probiotics have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J Rhinol Allergy . 2016 Sep 1 Q2 IF: 1.943
4. Probiotics for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s in infa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lergy . 2015 Nov; Q1 IF: 8.706
5.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Rhinol Allergy . Jul-Aug 2015 Q2 IF: 1.943
6.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15 Jun;5 Q1 IF: 2.611
7. Probiotic extracts ameliorate nasal allergy by inducing interleukin-35-producing dendritic cells in mice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19 Nov;9  Q1 IF: 2.611
8. Add-on pro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clinical trial Laryngoscope . 2019 Aug;129(8):1744-1750.  Q1  IF: 2.465
9. Oral and nasal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allergic diseases,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utr Res Rev . 2020 Apr 13;1-16.  Q1 IF: 7.641
10. Probiotic NVP-1703 Alleviates Allergic Rhinitis by Inducing IL-10 Expression: A Four-week Clinical Trial Nutrients . 2020 May 15  Q1 IF: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