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今健康訪問整理)

資料來源: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耳朵癢許多人會開玩笑說「是有人在想念」或是「有人在說壞話」,大多癢一下就沒事,不過也很常有的情況是,耳朵一癢就停不下來,癢得很嚴重、很不舒服,卻也搔不到、拿它沒轍。


耳朵癢常見4大原因,清潔不當、耳屎太少也有可能!





劉承信醫師表示,耳道的耳朵癢原因常見如因老化皮脂腺分泌下降、或受到天氣乾冷等外界刺激、過度清潔使得「天然屏障減少」,就像一般的皮膚乾癢一般,耳道也是,而在耳道中形成的屏障一般稱為「耳垢」。耳垢這天然屏障雖然重要,但放任不管、或是不當清潔使得不斷被往內推、堆積嚴重,就會是另一個常見引起耳朵癢的原因。

除此之外,較少見但也並不罕見的也包括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此問題視情況可能較為嚴重些,原因也可能出自於前述兩者,使得感染更加嚴重,例如因為乾冷使得耳垢變少覺得癢,又不斷的想辦法搔抓,結果沒成功止癢反而形成傷口,而擋下外界刺激物的耳垢使得此傷口發炎更癢。而因感染而起的耳朵癢,除了發癢外也容易有流膿、腫痛的情況出現。

而在台灣較少見,但還是看得到案例的耳癢原因,也包括了因過敏所引起。台灣有不少的過敏族群,其中有些少部分的患者會是碰到過敏原連耳朵都會紅腫發癢,畢竟耳道中也有皮膚。過敏原常見如貓毛、堅果、海鮮、塵螨、灰塵等,因人而異。而更少見但也有可能發生的,則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患者癢到耳道裡面。


耳朵癢到不行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改善!





劉承信醫師表示,耳道發癢情況若較為嚴重確實可能癢到煩人又止不了,但此時就像平時呼籲皮膚癢避免搔抓,耳道發癢也應避免不斷的摳挖,除了位置難以止癢,也如前述容易造成傷口、引起感染、使問題更加嚴重、使發癢更加厲害。

耳癢的原因繁多,醫師建議若是真的癢得厲害,當下可試著酌量使用耳用藥膏、或成份單純、無刺激性的凡士林,用棉花棒溫和的塗抹,有助改善較為常見因乾燥等引起天然屏障減少的發癢。另外也可以用針筒滴進生理食鹽水、沖洗耳道,讓可能堆積較多形成發癢的耳垢流出。而清潔耳道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一般不是將耳垢推的更深、就是形成更嚴重的傷口,因此也不建議。

上述為較為常見的原因及對應簡單可執行的方式,若都沒辦法改善,就建議就醫為佳,除了檢查確切的原因給予適當的協助及治療,也避免問題擴大。例如若是耳垢真的堆得太多又被推得太深,醫師可安全且更有效的清潔。

若是因感染形成,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而若是因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發炎性疾病所引起,自然就是協助止癢改善症狀,並以該疾病治療方式改善。也提醒,若是耳朵真的癢得太厲害,甚至出現疼痛、發燒、流膿、影響聽力等情況,就應盡速就醫。


日常防範耳朵癢、感染,耳機、耳塞記得定期清潔!





日常防範耳朵發癢,劉承信醫師建議,平時清潔耳朵以毛巾清潔外耳為主,耳道還是建議尋求醫師協助為佳,盡量避免自己用棉花棒、掏耳棒挖耳朵,若真的要挖也避免挖得太深太用力。除了避免過度清潔外,也應留意身旁的刺激物,例如觀察在耳朵癢之前,是否有碰到某些如化妝品、洗髮精等刺激物。

另外與耳部相關的用品也應注意清潔,例如耳機、助聽器、耳塞等,若沒清潔自然容易帶進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進入耳道。日常保持良好的習慣,耳朵癢到不行的機會也會大幅下降。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暈眩、耳鳴、聽力下降?梅尼爾氏症找上門?醫:3情況速就醫!(今健康訪問整理)

資料來源: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暈眩、耳鳴、聽力降低都是日常並不少見的健康問題,若是三者同時出現,可能為「梅尼爾氏症」,應檢查確認原因。不過耳鼻喉專科醫師與顏面整型重建專科醫師劉承信提醒,若出現三種情況應盡速就醫,因為恐怕有其他問題存在。


暈眩、耳鳴、聽力下降?同時出現,梅尼爾氏症機會高!





什麼是梅尼爾氏症?為何會出現?梅尼爾氏症主要由內耳相關疾病引起,常見例如內耳淋巴液水腫等,至於水腫原因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幼兒的內耳淋巴液水腫可能和先天結構異常有關,成人則可能和外傷、感染、自體免疫等因素有關。

梅尼爾氏症典型3症狀,患者易出現暈眩、耳鳴、聽力下降三個典型症狀,若三者同時出現機率就相當高。暈眩多以週期性的搖晃、旋轉、晃動表現,從幾分鐘到幾小時都有可能。耳鳴就較變化多端,可能為持續性高頻耳鳴,也有可能是斷斷續續的耳鳴

聽力下降則多為低頻率減損,例如男性較低的聲音可能就聽不大到,且有可能永久性聽力受損。上述症狀明顯程度也可能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暈眩較明顯,有些人可能耳鳴較明顯,有些人也可能聽力下降較明顯。


暈眩、耳鳴、聽力下降未必是梅尼爾氏症,3情況速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梅尼爾氏症的暈眩、耳鳴、聽力下降三種情況雖一般不會帶來直接危險,但出現這三個症狀也未必就一定是梅尼爾氏症,只是機率較高,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畢竟這三種情況其實也是常見其他耳部等疾病所呈現的症狀。

若出現三種情況就盡早就醫檢查為佳,因為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包括了出現頭痛、單側聽力受損、臉部或肢體無力等。

像是聽神經腫瘤就也有可能出現暈眩、耳鳴、聽力受損三種症狀,但單側聽力受損會更為明顯,且可能會越來越嚴重。而若是合併出現臉部或肢體無力,則很有可能是其他神經學症狀,例如腦中風,若出現這些症狀不可大意。


治療梅尼爾氏症4大方向,改善症狀影響是首要目標





民眾就醫後一般會安排電腦斷層等檢查,確認為何種原因造成這些症狀。而梅尼爾氏症目前是無法完全根治的,不過有九成以上的患者症狀是可控制的,治療目標就會以降低症狀發作頻率降低症狀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以及降低症狀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第一線治療會是調整生活型態,飲食避免可能誘發梅尼爾氏症的飲食,如高鹽、高糖、重口味、咖啡因、酒精等,特別是降低鹽分攝取據研究有顯著的改善。也須避開各類過敏原,如蝦、花生、奇異果等常見過敏原類型食物,或塵螨、灰塵等。另外也建議避免壓力、應適度紓壓

第二線治療會建議進行復健運動,如眼球運動、身體平衡運動,降低頭部、視覺形成症狀不適的可能性。第三就會是藥物治療,會是在急性症狀、慢性症狀出現時採取此對策,如止暈藥、止吐藥,或血管擴張劑、利尿劑等,並觀察約3-6個月

而若上述情況都未有所改善,最後則考慮以手術治療進行,排除當前耳部所出現的問題,不過此情況較為少見,多半還是以前三者為主。


上網了解梅尼爾氏症後,也要注意症狀盡早檢查!


劉承信醫師提醒,民眾出現症狀多會先上網尋找答案,出現暈眩、耳鳴、聽力受損可略先知道可能為梅尼爾氏症,但確切原因還是得由專業醫師診斷為主,有其他合併症狀出現更應提高警覺,以利確保健康。


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帶小朋友出國必看!如何避免飛機上的耳悶脹、流鼻血、暈機等問題,讓旅途更開心!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從2023年開始,隨著疫情趨緩、各國紛紛打開國門,在大家都憋了2-3年後,全球都出現了報復性旅遊的熱潮,同事親友之間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誰又去看了櫻花、誰又去哪裡潛水、誰又利用連假,出國探險、血拼與耍廢。

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已經帶孩子飛了幾趟國外旅行,又或者即將啟程。但有個讓父母都壓力山大的就是,在我們大包小包帶著活蹦亂跳的孩子,穿越機場人潮、越過重重阻礙,到了飛機上會不會不舒服呢?會不會爆走失控,影響到別人,然後隔天上了Dcard/PTT/爆料公社被公幹?

這篇文章就是要做個小整理:小朋友搭飛機到底會遇到什麼不舒服的狀況?針對最常遇到的飛行症狀,像是耳朵痛、流鼻血、暈機等等,為什麼會發生?遇到了該怎麼處理?又可以怎麼避免?


最常見症狀之一:耳朵痛


你是否曾經帶著小朋友搭飛機,卻發現他們在飛機起降時哭鬧不停?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都有可能耳朵劇痛,聽力下降,甚至眩暈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人耳的結構。人耳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而中耳和鼻咽之間有一個小管道叫做「耳咽管」,它的作用是平衡耳朵和外界的氣壓,保護中耳不受壓力傷害。

當我們在地面時,外面的氣壓和中耳內的氣壓是相等的。但是當我們乘坐飛機時,隨著高度的變化,外面的氣壓也會隨之變化。當飛機起飛時,外界的氣壓會降低,而中耳的氣壓相對較高,這時候鼓膜就會向外凸出;反之當飛機降落時,外界的氣壓會增加,而中耳的氣壓相對較低,這時候鼓膜就會向內凹陷,這種變化就是耳朵痛的原因。

除了耳悶塞、刺痛、聽力減弱以外,更嚴重會產生耳鳴、暈眩甚至耳膜的破裂。有22%的孩童在搭完飛機後仍持續受這個困擾。


最常見症狀之一:流鼻血


另外有一個狀況是流鼻血。我自己遇到的經驗比較常在長途的過夜航班,可能揉個鼻子、打個噴嚏一下,就開始出血。突然發生起來非常驚悚,絕對讓爸媽手忙腳亂。

這是因為在機艙裡的溼度較低。在台灣這種濕度高的國家,我們平均濕度70-80%很常見,然而人體感到舒適的濕度約在40-60%,而機艙內的濕度可能只有30%甚至以下,真的是非常乾燥。就算是目前較新型的A350或是B787系列的飛機,已經大幅改善乾燥的狀況,但是濕度仍然很難超過40%。

這時候若是鼻黏膜比較薄、有過敏性鼻炎或是常常流鼻血的經驗,就容易流鼻血,特別是鼻子前端、鼻中隔的地方,有個匯聚很多微小動脈血管網絡,叫做Kiesselbach’s plexus,別名「小地方」,機上最常見的出血都是從這邊來。


其他常見症狀:緊張焦慮、坐不住、腸胃不適、暈眩


當然,搭飛機的時候還有很多常見的如緊張焦慮、坐不住、腸胃不適、暈眩等現象,這些症狀在成人會產生不適,在小朋友身上可能會更嚴重或持久。

絕大多數還是因為環境造成的,例如氣壓變化與飛機搖晃、空氣流通等因素,影響了內耳平衡、腸胃狀況,種種原因造成的問題,都會增加整趟旅程的不穩定性。


當在搭飛機時發生這些症狀該怎麼辦呢?


要預防或是治療小朋友搭機時,因為氣壓變化產生的耳痛,可以輔助使用耳塞,也可以嚼口香糖、含酸酸的糖果、或打呵欠、吞嚥唾液等方式,幫助打開耳咽管,調節耳部氣壓。也可以用手指捏住鼻孔,然後用力呼氣鼓起嘴巴,使耳膜向外凸起,減輕耳部壓力。

若是出現鼻出血的狀況,記得別驚慌,可以使用濕紙巾,輕輕捲一個小角,放入鼻孔前段,然後用手按住鼻子前段,避免頭後仰,通常經過幾分鐘就可以止血囉。

若是因為原有耳鼻喉的健康狀況,也可以合併服用藥物減輕疼痛消除發炎、清除感染的狀況。


搭機前可以怎麼避免這些症狀的發生呢?


剛剛提到的這些搭飛機的症狀,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但更容易影響2-12歲的孩童,特別是本來就容易暈船暈車有過敏或正在感冒有耳鼻喉相關疾病,或是因為缺乏旅行經驗、太過緊張的人。

要減少這些症狀,可以讓小朋友在出發前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刺激飲食,或氣體過多的飲料、穿著寬鬆的衣物。讓小朋友聽音樂、看電影、玩遊戲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減少焦慮和暈眩感。

若是出發前有鼻塞、流鼻水等耳鼻喉科的相關症狀,像是鼻竇炎、中耳炎等,別忘了積極治療,並請醫師準備相關的藥物,降低不適感。


了解預防和治療方法,才能愉快放心的飛行


我記得第一次帶小朋友出國時,也是滿緊張的,不但準備了新奇有趣的玩具,其他幫助分心放鬆的物品也準備不少。還算準滑行起飛與下降的那段時間讓小朋友開始吃喝東西,幫助吞嚥。吃飽喝飽,全無禁忌。

最後做個小提醒,在搭飛機前後注意保護耳朵,如果有感冒、過敏、中耳炎等病史,最好先向醫生查詢是否適合搭飛機。如果在飛機上出現耳悶痛、流鼻血、暈眩等問題,不要緊張,透過上述的方式處理。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了解小朋友搭飛機可能遇到的症狀、也了解預防和治療方法,讓你和你的小朋友能夠享受愉快的飛行旅程!

如果身為常旅客的你,有其他厲害的妙招減少小朋友搭飛機的不適,都歡迎在底下留言補充唷~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在生活中各個層面的影響與危害,到底有多恐怖!?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鼻塞的經驗,不管是感冒,還是過敏發作,稍加回想一下那個擤不完的鼻涕、吸不到的空氣、嘴巴張口呼吸、躺在床上睡不著到生氣、起床體力不支倒地、黑眼圈口乾舌燥避無可避。

你可能知道也感受過這種不舒服,但你知道,當你常常因為鼻塞過敏,不得不張口呼吸,這樣的習慣既常見也容易忽略,許多人以為只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小小的症狀有大大的影響,鼻塞張口呼吸其實會對你的身體和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和危害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依照以往慣例,秉持著實證醫學的精神,搜尋了近十多年來品質優的高分論文,做個小整理,告訴你鼻塞過敏張口呼吸的恐怖真相,包括它如何影響你的牙齒、臉型、睡眠、氣質、健康和情緒等等!

你一定要看到最後,因為我還會告訴你如何有效地改善鼻塞過敏張口呼吸的問題,希望你能重新享受自由呼吸的感覺!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的原因是什麼?五篇老鼠動物實驗告訴你對發育的影響!


當人們有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等鼻部構造彎曲,都容易造成上呼吸道的阻塞,因此導致口呼吸。有時候是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分泌物、有時候是鼻中隔彎曲或鼻肉肥厚、有時候是因為鼻孔塌陷、外傷歪鼻,或是鼻瘜肉及腫瘤。

鼻塞導致的口呼吸或睡眠狀況成人可以自己知道,而小朋友在目前的研究看來,也可以輕易的被父母觀察到。那張口呼吸對於身體機能的影響,讓我先跟你們說明五個老鼠的動物實驗,觀察實驗的老鼠,用各種方式將老鼠鼻部封閉起來後,對於身體產生的長久影響。

一篇2020年的動物實驗證實,在老鼠生長發育的早期,強制的張口呼吸確實會對顳顎關節發育造成影響,也就近一步的影響外觀與咬合問題;那發成長發育的晚期呢?在2017年的實驗,在發育晚期的張口呼吸會影響到顱顏及舌頭肌肉的表現,也連帶影響這些肌肉的功能。

而後在2022-2023年當中,持續有組織切片證實鼻塞張口呼吸的老鼠的舌頭肌肉發育與顱顏骨骼的發展有著負面影響,甚至因為鼻塞其實也會讓老鼠組織缺氧,進而增加齒槽骨的發炎性破壞

這些實驗聽起來很絕望,好像張口呼吸過人生無望,但2022年底有個發表的論文很有意思,他們不但觀察鼻塞的組織學和體內激素,也觀察恢復呼吸的狀態。最後發現,在生長發育過程當中,縱止因為鼻塞而導致顏面上頷骨的發育被抑制,只要適時恢復鼻子通暢呼吸,體內的部分醣蛋白與激素也會受到調控,使得顏面骨骼的發育重回軌道!

看完老鼠的實驗,那對我們的影響呢?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對口腔的影響


當我們鼻塞張口呼吸,這樣會使口腔乾燥,減少唾液的清潔作用,導致細菌滋生和牙齦發炎。長期下去,這會增加牙周病、蛀牙、口臭等問題的風險。從1983年開始的經典論文,就已經觀察到這種長期張口呼吸的現象,同時也發現會產生「下巴後縮、齒列狹窄、暴牙」的狀況。

1997年也有研究發現鼻呼吸可以幫助顱顏的骨骼正常發展,也會帶來更好的吞嚥與咀嚼功能。近來年張口呼吸也越來越多論文證實可能跟咬合異常有關,甚至我們半夜睡覺的磨牙也跟口呼吸有關係唷。

近年隨著3D影像的成熟與分析技術的進展,透過電腦斷層,可以發現鼻呼吸的人比起口呼吸的人,有著更寬的犬齒間距臼齒距離,咽喉空間通氣量。不只是解剖上更寬更成熟的齒弓,實際上也帶來更大的喉部呼吸道、更大的通氣量

除了口腔健康之外,鼻塞過敏張口呼吸更會影響我們的外觀長相唷~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對外觀顏面的影響


我們已經知道,鼻塞張口呼吸影響了上頷骨與下頷骨的發展,也影響了口腔牙齒的發展,那這樣還能不影響外貌嗎?沒錯!對我們外在美觀和氣質的影響很大,除了剛剛經典提到的下巴後縮、齒列狹窄、暴牙的觀察研究外,還有許多研究證實整個顱顏部個骨骼肌肉都會受到影響。

主要是口呼吸會在我們的骨骼發育過程造成上頷骨與下頷骨的後縮下轉,進而造成咽喉部呼吸道狹窄、影響臉型、同時也容易造成暴牙並影響咬合。講實際的狀況會,在上臉部分會造成黑眼圈、眼神疲憊;在中臉會變成盤子臉凹陷、蘋果肌扁平;在下臉會造成暴牙與小下巴、下巴後縮,整臉看來會變成相對長臉與馬臉,在更往下甚至會有駝背等現象。

聽起來是大家都竭力避免的狀況呀!就算你對外觀毫不在意,你以為影響結束了嗎?還沒完!除了外在,對於我們的精神與睡眠狀態更有影響!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對睡眠情緒精神表現狀況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對睡眠品質、健康和情緒也都會有影響。當人們睡覺時用嘴巴呼吸時,他們的舌頭會更容易後退到喉嚨裡,阻礙空氣流通。這會使他們在睡眠中出現呼吸暫停、打鼾、氧氣不足等現象。這些現象不僅會打斷他們的睡眠周期,降低他們的睡眠品質。

2014年有篇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除了在長期工作造成認知功能的減損外,也會影響交通駕駛的安全性,其駕駛安全性程度約等於血液酒精濃度0.05%,在台灣已經是確定違反道路安全條例(>0.03%),而剛好落在違反刑法的邊緣(>0.05%)

鼻塞張口呼吸也被證實有更高的機會產生憂鬱與焦慮,甚至偏頭痛;不只這樣,對於日常工作表現、學業成績表現、睡眠品質都會有影響,對於性慾與性生活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但也不用太絕望,有研究發現,透過手術解決鼻塞後,病人的性能力包含勃起、高潮、慾望、性生活滿意度都有顯著提升。

就這樣結束了嗎?還沒!對全身心血管神經系統的影響還沒講呢!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對全身性健康的影響


因為鼻塞口呼吸、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缺氧,這個可以從抽血當中平均血小板容積的增加得到證實。這種缺氧,除了會影響大腦功能和神經系統平衡,造成情緒低落、焦慮、失眠等問題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與肺動脈高壓等風險。

好在經過手術矯正後的鼻塞可以降低肺部動脈高壓的狀況,對於全身性的影響也可以盡可能的恢復。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鼻塞過敏張口呼吸是一種非常嚴重且危險的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它呢?


鼻塞過敏張口呼吸該怎麼解決?


只要細心觀察自己以或孩子的生活,就可以知道是否有長期的鼻塞過敏甚至口呼吸的情形。若是有鼻塞的狀況,還是要找尋專業的鼻科醫師做仔細的檢查,看看是否是過敏、鼻肉肥厚、鼻中隔彎曲、鼻孔塌陷或鼻息肉等狀況。若有合併齒列的問題,也需要合併專業的牙科醫師一起診療。

透過生活的調整、藥物的治療以及手術的介入,才能盡可能的降低鼻塞的狀況,減少口呼吸的情形,由上述的不少研究可以發現,其實仍有些影響是可逆的,我自己手術的病人,在術前術後的對比中,除了自由享受順暢的呼吸,也能觀察到外觀上更有朝氣、更有精神,眼睛更加明亮

鼻塞是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會嚴重影響你的工作、學習、睡眠、生活,影響你的牙齒、外觀,甚至心血管的問題,所以如果你有長期鼻塞的問題,都歡迎來找我幫你做個檢查唷~


參考資料


1. Clinical recognition of mouth breathers by orthodontists: a preliminary study.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2017;152:646–53. doi: 10.1016/j.ajodo.2017.03.025IF: 2.711 Q3
2. Prevalence of mouth breathing, with or without nasal obstruction,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leep Med . 2022 Oct;98:98-105. doi: 10.1016/j.sleep.2022.06.021IF: 4.842 Q2 .
3. Mouth breathing impairs the develop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t a very early stage Oral Dis . 2020 Oct;26(7):1502-1512. doi: 10.1111/odi.13377IF: 4.068 Q1 .
4. Unilateral Nasal Obstruction during Later Growth Periods Affects Craniofacial Muscles in Rats Front Physiol . 2017 Jan 10;7:669. doi: 10.3389/fphys.2016.00669IF: 4.755 Q1 .
5. Histological and contractile changes in the genioglossus muscle after nasal obstruction in growing rats Sci Rep . 2023 Apr 17;13(1):6245. doi: 10.1038/s41598-023-32921-wIF: 4.996 Q2 .
6. Nasal obstruction promotes alveolar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juvenile rat model J Dent Sci . 2022 Jan;17(1):176-183. doi: 10.1016/j.jds.2021.05.012IF: 3.719 Q1 .
7. Differential Recovery Patterns of the Maxilla and Mandible after Eliminating Nasal Obstruction in Growing Rats J Clin Med . 2022 Dec 11;11(24):7359. doi: 10.3390/jcm11247359IF: 4.964 Q2 .
8. Mouth breathing in allergic children: Its relationship to dentofacial development. Am J Orthod. 1983;83:334–340. doi: 10.1016/0002-9416(83)90229-4
9. The functional matrix hypothesis revisited. 1. The role of mechanotransduct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7;112:8–11. doi: 10.1016/S0889-5406(97)70267-1IF: 2.711 Q3 
10. Correlation between Malocclusion and Allergic Rhinitis in Pediatric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Children (Basel) . 2020 Nov 27;7(12):260. doi: 10.3390/children7120260IF: 2.835 Q2
11. Determinants of probable sleep bruxism in a pediatric mixed dentition populati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mouth vs. nasal breathing, tongue mobility, and tonsil size Sleep Med . 2021 Jan;77:7-13. doi: 10.1016/j.sleep.2020.11.007IF: 4.842 Q2 . Epub 2020 Nov 11.
12. Analysis of maxillary arch morph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upper airway in mouth breathing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sagittal growth patterns J Stomatol Oral Maxillofac Surg . 2023 Feb;124(1S):101386. doi: 10.1016/j.jormas.2023.101386IF: 2.480 Q3
13.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pharyngeal airway and maxillary arch in mouth and nasal breathing children with skeletal Class I and II BMC Oral Health . 2022 Aug 1;22(1):320. doi: 10.1186/s12903-022-02355-3IF: 3.747 Q1 .
14. Fac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th breathers vs. nasal breath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ateral cephalometric data Exp Ther Med . 2020 Jun;19(6):3738-3750. doi: 10.3892/etm.2020.8611IF: 2.751 Q4
15. The effect of mouth breathing versus nasal breathing on dentofacial and craniofacial development in orthodontic patient. Laryngoscope. 2010;120:2089–2093. doi: 10.1002/lary.20991IF: 2.970 Q2
16. The impact of mouth breathing on dentofacial development: A concise review Front Public Health . 2022 Sep 8;10:929165. doi: 10.3389/fpubh.2022.929165IF: 6.461 Q1
17. Allergic rhinitis is a risk factor for traffic safety Allergy . 2014 Jul;69(7):906-12.
18. Increased Rate of Sexual Dysfunction by Increased Severity of Nasal Ob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 2021 Jul;130(7):706-711. doi: 10.1177/0003489420967698IF: 1.973 Q3 .
19.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nasal septal devi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 Am J Otolaryngol . 2022 Sep-Oct;43(5):103517. doi: 10.1016/j.amjoto.2022.103517IF: 2.873 Q2
20. Association of nasal septal devi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migraine: A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PLoS One . 2021 Nov 4;16(11):e0259468. doi: 10.1371/journal.pone.0259468IF: 3.752 Q2
21. Nasal Blockag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Cureus . 2023 Mar 14;15(3):e36135. doi: 10.7759/cureus.36135. eCollection 2023 Mar.
22. The association of snoring and risk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with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Sleep Breath . 2018 Sep;22(3):831-836. doi: 10.1007/s11325-018-1665-zIF: 2.655 Q3
23. Rhinologic 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sleep: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21 Jul;11(7):1074-1086. doi: 10.1002/alr.22740IF: 5.426 Q1
24. Holistic care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with an emphasis on restoring nasal breathing: A review and perspective J Chin Med Assoc . 2022 Jun 1;85(6):672-678. doi: 10.1097/JCMA.0000000000000737IF: 3.396 Q2
25. Does surgical treatment of nasal airway obstruction improve sexual functions? J Laryngol Otol . 2019 Sep;133(9):805-809. doi: 10.1017/S0022215119001798IF: 2.187 Q3
26.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sal obstruction and mean platelet volume by using acoustic rhinometry in patients with septum deviation Rhinology . 2013 Sep;51(3):249-52. doi: 10.4193/Rhino12.169IF: 6.634 Q1 .
27. The effect of duration of nasal obstruction on mean platelet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marked nasal septal deviation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16 Feb;273(2):401-5. doi: 10.1007/s00405-015-3580-2IF: 3.236 Q2
28.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and nasal obstruction in mouth-breathing children: Similarities between adenotonsillar hypertrophy and allergic rhinitis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21 Feb;11(2):128-135. doi: 10.1002/alr.22651IF: 5.426 Q1
29. The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and the E/e' ratio decrease after sept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grade 2 and 3 pure nasal septal deviation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 2021 Sep-Oct;87(5):497-504. doi: 10.1016/j.bjorl.2020.10.006IF: 2.474 Q2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劉醫師發表在國際高分期刊] 甲狀腺切除及頭頸手術中使用「止血融合刀」可以降低手術併發症及風險嗎?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此篇文章完成時間為2021年,因後來對鼻部與顏面手術的佔比越來越高,因此一直延宕沒有發出。因個人想法的改變,貼出供參考。製圖則始終沒有機會完成......

身為甲狀腺手術的醫師,從臨床的觸診、抽血的判讀、超音波與抽吸的診斷,到手術的執行與術後的追蹤,都需要千錘百鍊的紮實訓練。一直以來,很榮幸在這個團隊當中,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我個人所有對於甲狀腺的研究、學習、技巧與照護,都得特別感謝能在高醫耳鼻喉部接受兩位恩師江豐裕教授、吳哲維教授的訓練,以及引領我的前輩黃子晏助理教授。


甲狀腺手術的三大嚴重併發症:術後血腫、神經損傷、血鈣降低


甲狀腺手術是個精密無比的手術,很容易發生可怕的併發症如術後出血血腫(Postoperative hematoma)傷口感染喉返神經受傷(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 RLN injury)低血鈣(Hypocalcemia),以及其他如食道氣管或淋巴管的傷害。

當中最常見且嚴重影響安全與生活的三大併發症就是:術後血腫、喉返神經受傷、低血鈣

然而手術之於人體的奧妙與嚴肅性在於,就算有著上千例的手術經驗,也無法完全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我們也只能謙卑的不斷學習精進、戰兢謹慎小心,運用各種方式與科技進步,來降低這些併發症發生的比例。


神經監測器與止血融合刀的出現成為降低併發症的里程碑


近年來甲狀腺神經監測與能量器械(Energy-based device, EBD)在手術當中的使用與發展越發廣泛成長,我們終於有科技能在甲狀腺手術中更進一步,大大增進人類福祉。

而我們這次的1000例甲狀腺手術就是使用能量器械中的止血融合刀,過去10年已經有多篇小型研究證實可以提升止血效率縮短手術時間,相比傳統的綁線止血方式有著術後疼痛減少住院時間縮短的優點。


術後血腫與低血鈣機率更低了!然而喉返神經的保留還是得靠神經監測器!


過去多年的研究已經顯示止血融合刀可以降低術後急性血腫、喉返神經損傷與低血鈣發生的機率,而我們這次發表的1000例甲狀腺手術研究,有500人使用止血融合刀,500人用傳統器械,透過精密的實驗顯示了跨時代的驚人結果,被高分期刊所刊登:

使用止血融合刀,大幅降低術後血腫機率


併發症中進展最快最致命的是術後血腫,在我的行醫生涯中遇過幾次,甚至需要在病房就立刻將頸部傷口劃開止血。如果沒有立即察覺頸部的血腫,可能會壓迫呼吸道,造成缺氧甚至窒息,是我們每個甲狀腺手術醫師最怕遇到的終極惡夢。

在我們研究中,使用傳統器械而有術後血腫的機率是1.8%,而使用止血融合刀,連續500個病人手術竟然完全沒有人出現血腫;後續追蹤約1000例才會有1例,估計是0.1%而已。

使用止血融合刀,大幅降低術後低血鈣的機率


術後因副甲狀腺損傷造成的低血鈣問題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可能會造成手腳麻木、甚至心臟的問題,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約有28.4%的病人會有暫時性的低血鈣問題,有0.3-2%的病人會有永久性的低血鈣,需終身補充鈣片。

在我們研究中,使用傳統器械而有暫時性低血鈣的機率是30%,而使用止血融合刀,有暫時性低血鈣的機率僅有20%,而永久性低血鈣則是更低。使用止血融合刀對於副甲狀腺的保留有著更理想的效果

止血融合刀無法降低神經損傷的機率


喉返神經(RLN)損傷是甲狀腺手術中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暫時性的或永久性的喉返神經損傷都可能導致沙啞或聲帶麻痺甚至無法呼吸。甲狀腺手術中暫時性喉返神經傷害的機率是0-7.1 %,永久性喉返神經傷害的機率是0-11 %,而有經驗的手術醫師更能降低神經受傷的機率。

然而在我們的千例研究中,神經監測器可以降低神經受傷機率,止血融合刀卻沒有這種效果。雖然可以更精細的控制手術過程,然而止血融合刀等能量器械雖然不會增加神經受傷的機會,但也無法降低太多,沒有顯著差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醫學各種新的發展,但效果仍然不是百分之百,尤其是腫瘤較大、出血較多,或者是癌症的個案。但這些新工具的使用依然帶來降低併發症的重大好處,可惜的是健保至今無納入給付。若真的需要接受甲狀腺手術時,可以透過詢問醫師了解各種最新的工具,期待能有更安全的手術過程。


▍招風耳是福澤還是破財之相?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實證醫學詳解招風耳整型!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之前跟大家提過,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師其實是外科系醫師,我們可不只是在「看感冒、吸鼻涕、挖耳屎」,而是有細分如耳科、鼻科、喉科、頭頸腫瘤科、顏面整型重建、睡眠、小兒等次專科唷。


其中顏面整型重建領域雖然做了很多,但有鑒於外面醫美市場已經有大量衛教(或廣告)文章,一直以來都跳過這個專題不寫。但有鑒於目前線上缺乏相關實證文獻的搜索與整理,之後應該會慢慢挑些主題做簡單的小分享。這次分享的是少見的「招風耳-耳整型」!

這篇文章與參考論文整理完成於2022年11月,中間花了非常多時間與金錢嘗試製作符合清楚明白簡約又符合至少及格的美感標準的製圖,很可惜目前尚未磨合出適合的合作模式,就先不放圖了。


耳朵平時不會注意,其實對臉型氣質有重大意義


你有沒有對著鏡子端詳過自己的耳朵呢?試著將自己的耳朵往上拉長、往後貼緊、往前翻開,有沒有發現視覺上好像也變得不太一樣了呢?沒錯!雖然不起眼,但其實對我們的長相外觀有重要的影響唷~

早在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約18週時,耳朵就已經具有成人的外觀囉。耳朵長度的發展有85%在3歲時發生、耳朵寬度的發展有90%在一歲就發生。10歲的時候耳朵的長度大概已經達到93%的長、97-99%的寬度,這時候就幾乎都定型了

正常的耳朵約5.5-6.5公分長寬度約3-4.5公分(約莫是長度的50-60%)。最上端(Helical rim)離頭皮約1-1.2公分、中段離頭皮約1.6-1.8公分、下段耳垂離頭皮約2-2.2公分。當超出這些範圍時,視覺上耳朵就會怪怪的。


最常見的耳部畸形:招風耳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些外耳的變化有大有小與各種變化,我們可能腦中想的是神秘仙氣尖尖精靈耳,然而實際上招風耳才是我們最常見的耳型變化,又稱作兜風耳或扇風耳。原文是Prominent ear(顯而易見的耳朵),又稱Protruding ear(突出的耳朵)、Cup ear(杯狀耳)、Dumbo ear(小飛象耳)、Donkey ear(驢子耳)或是Bat ear(蝙蝠耳)。

肉眼看起來只要頭皮離耳朵耳輪最凸出處超過2.5cm就算,但招風耳在醫學上其實有三種解剖成因:

1. 耳朵上緣角度過於向外:Helix-Mastoid耳輪與乳突骨角度大於30度
2. 耳朵對耳輪皺摺的消失:Anti-Helix對耳輪發育不全
3. 耳殼耳甲腔角度過突:Cavum Concha耳甲腔發育過度,增生彎曲

原因通常是因為基因遺傳,偶有因為環境暴露或藥物引起。目前出現招風耳的理論很多,其中有研究提出,胎兒在母體內時,高濃度的雌激素會讓耳朵又軟又可塑,此時若耳後肌肉發展較慢較無力,整體耳朵的塑形會往前;當雌激素戛然中止時,耳朵的軟骨便會定型。

有研究發現顏面相關的畸形大概佔總人口的10%,而這些人當中有5%是招風耳。出生時的招風耳各地區人種變化差異極大,從0.11%到47%都有,男性比女性多,黑人/加勒比海區域的人比較少。有篇德國研究發現新生兒約佔1/2000-1/20000有耳朵畸形;而美國有研究大概僅有0.5%的新生兒會有「招風耳」,在1歲時大概會增加到5.5%。

至於亞洲研究數據非常稀少(生活上我個人感覺是遠遠少於歐美5%),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縱使招風耳在東方面相學有很多不討喜的解析,但西方人對於招風耳看法更負面,負面到在過去100年間有200種以上的耳整型術式被發展出來,只為了矯正招風耳,大約占據2.5%的整型需求。


耳整型矯正招風耳竟然對人格有重要影響?



西方社會特別是孩童群體對於耳朵非常敏感,有很多研究有關招風耳造成兒童被霸凌或嘲笑而影響身心發展。招風耳的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會有更明顯的社交迴避、低自信、更低的認知表現、不成熟、更不討喜的人格特質

這一切就像惡性循環一樣成為西方社會一個不言可喻刻板印象,從1922年開始活躍的美國雜耍喜劇團體「三個臭皮匠 (The Three Stooges)」到金凱瑞Jim Kerry於1994年電影Dump and dumper 阿呆與阿瓜劇照,耳朵大似乎成為社交媒體當中的愚蠢的刻板印象

不少研究證實經過耳整型矯正後,孩童有了更好的心理社交表現、更低的孩童焦慮。然而,西方社會在處理兒童的招風耳狀況其實充滿著複雜的爭議與道德論戰。

如果我們是為了避免孩子遭受「嘲笑與霸凌」,這個手術是否有「預防效果」?是否「過度治療」?是否要造成兒童心理問題是才可以介入?尤其當研究顯示「人生成功與否」其實跟招風耳沒有太大的關係時......

這種審美觀也存在這地域性,在佛教文化盛行的南亞,明顯的耳朵與大耳垂被當成時富貴與幸福的象徵。而近年在中國,甚至興起為了讓臉的比例更小、更有仙氣,而利用填充劑把耳朵打得更招風、更尖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要矯正招風耳,耳整型到底何時做?該怎麼做?


在國外有很多研究有關招風耳造成兒童被霸凌或嘲笑而影響身心發展,通常在5-6歲之後孩子會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情,因此建議4歲或之前接受這樣的手術;另外也有些研究考量兒童耳朵的發育持續到青春期,建議孩童10歲後再來做這個手術。

實際上,國外多數招風耳的手術會選擇在5-7歲執行;當然另外也有很多是因為外觀的問題而希望整形,這種就不限年齡啦。通常過程局部或舒眠麻醉都可以,時間1-2小時之內即可完成

解剖的判讀很重要,用沒有端點的尺從Mastoid量到最突起的Helix美學分析是17-23mm,超過25mm則是招風耳。兩側耳朵長度與對稱性也很重要,耳朵越長的人會看起來臉更長。通常不明顯的是對耳輪Anti-helix與superior crus最常見。

手術的前的評估很重要,正確了解耳朵的解剖構造並判斷招風耳的原因是屬於之前提到的:1. 角度過於向外、2. 耳朵皺摺的消失、3. 耳殼角度過突,近年也有很多研究試著系統化的去分類,製作成流程圖。

大抵來說,針對角度過於向外、耳朵對耳輪皺摺的消失,我們會傾向使用線雕縫合法;如果是耳殼耳甲腔軟骨發育過度角度太突,則會使用軟骨的削切縫合

手術方式分三大類: 

1. 軟骨的雕塑(Cartilage-Sculpting) 
    (1)軟骨切割術(Cartilage-Cutting):早期研究從1910年就開始,透過軟骨的切格移除縫合拼湊,有研究觀察0.8%的人血腫、1.2%術後感染、2.6%復發、3%產生新的變形。壞處是某些經過手術的軟骨降低強度,某些切角會過度銳利。 
    (2)軟骨打磨術(Anterior Scoring and Burring):可能會有部分需要從耳前進入、造成新的變形等等 

2. 軟骨的保留(Cartilage-Sparing) 
    (1)耳後縫合懸吊(Posterior Suturing):最著名的就是Mustardé所發表的anti-helix縫合,藉由不可吸收的縫線在anti-helix固定3-4針Mattress suture,加上Concha-mastoid (Furnas) sutures在軟骨與mastoid固定1-2針,通常還會伴隨著部分皮膚的切除。
    (2)最大的問題是可能有過度的矯正,以及不可吸收縫線(Prolene or Nylon)的穿出。有研究顯示2.6%的穿出率、3.7%的復發率,發生在術後1-5.8年。
    (3)另外有復發率稍高的埋線法(incisionless otoplasty)與植體法(implant)

3. 綜合性作法
    這個大概是我們耳鼻喉專科醫師最多採用的方式,透過類似Mustardé與Furnas的縫合懸吊,視情況加上打磨或柵狀切割部分軟骨,在縫線外面再加上筋膜皮瓣封住線頭,可以再降低併發症

縫線穿出是很比較常見的併發症,平均在5.55%左右(各國論文介於0-22%之間),透過軟組織的強化方法,可以大幅減少穿出的機率到0.47%左右。當然還有其他如血腫、感染、復發等等,也都是可能的病發症。


耳整型,我們在追求什麼?


在兒童的耳整型,西方社會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心理社交表現、更低的孩童焦慮,縱然當中存在道德爭議與父母內心掙扎與地域性的差別,這仍然是耳整型當中的大宗。當然,對現今求美者而言,耳整型帶來的外觀改變在市場上也越來越多。

招風耳(或精靈耳)可以在視覺上把臉型變小,東亞對於招風耳可能「可愛」的感覺更多於「愚蠢」。藝人曾寶儀、名模林志玲范冰冰、最近頻上新聞版面的大S,還有大家台詞朗朗上口讓子彈飛的張麻子姜文,或多或少都有招風耳的影子。

不過在西方時尚圈走秀的名模中,那種冷傲的時尚感耳朵,其實還是角度較小較貼的耳朵。不管是怎樣的耳朵,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現在微整形與針劑日益發達,若是對自己的耳型不滿意,可以找專業的醫師討論唷。


參考資料


1. Effect of protruding ears on visual fixation time and perception of personality Observational Study JAMA Facial Plast Surg . 2015 May-Jun;17(3):183-9. doi: 10.1001/jamafacial.2015.0078.
2. Proposal of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rominent Ear Deformity Aesthetic Plast Surg . 2018 Jun;42(3):759-765. doi: 10.1007/s00266-017-1061-2. Epub 2017 Dec 29.
3. Treatment of Prominent Ears and Otoplasty: A Contemporary Review JAMA Facial Plast Surg . 2015 Nov-Dec;17(6):449-54. doi: 10.1001/jamafacial.2015.0783.
4. Th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impact of prominent 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 2020 Dec;73(12):2111-2120. doi: 10.1016/j.bjps.2020.05.075. Epub 2020 May 26.
5.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ing in Adults Who Underwent Otoplasty for Prominent Ear Aesthetic Plast Surg . 2020 Oct;44(5):1537-1544. doi: 10.1007/s00266-020-01758-3. Epub 2020 May 18.
6. Algorithm-Assisted Decision Making in Otoplasty Aesthetic Plast Surg . 2022 Feb;46(1):207-219. doi: 10.1007/s00266-021-02368-3. Epub 2021 Jun 8.
7. Prominent Ear Correc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ascial Flaps in Otoplasty Aesthet Surg J . 2018 Jun 13;38(7):695-704. doi: 10.1093/asj/sjx254.
8. Surgical Otoplasty: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Prominent Ears Correction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 2018 Feb;26(1):9-18. doi: 10.1016/j.fsc.2017.09.002.
9. Comparison of Transcutaneous Fixation-Assisted Method with Classical Needle-Assisted Method in Prominent Ear Surgery Aesthetic Plast Surg . 2022 Mar 24. doi: 10.1007/s00266-022-02838-2
10. Modified bilateral fasciaperichondrial flap for prominent ear correction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 2022 Feb 15;S1808-8694(22)00008-8. doi: 10.1016/j.bjorl.2022.01.008.
11. Earfold™: A combined approach with conchal bowl reduction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 2021 Oct;74(10):2776-2820. doi: 10.1016/j.bjps.2021.03.113. Epub 2021 Apr 17.
12. Otoplasty through Ventral Skin Incision and Shaping of the Antihelix by Abras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J Clin Med . 2021 Aug 20;10(16):3713. doi: 10.3390/jcm10163713.
13. "How I Do It". How to correct prominent ears in children: Pediatric otoplasty video
14. Revisiting Primary Otoplasty: 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Prominent Ear Plast Reconstr Surg . 2021 Jul 1;148(1):28e-31e. doi: 10.1097/PRS.0000000000008105.
15. Helix free otoplasty for correction of prominent ear Asian J Surg . 2019 May;42(5):621-627. doi: 10.1016/j.asjsur.2018.08.005. Epub 2018 Sep 22.
16. Utilization of Free Soft Tissue Grafts in Otoplasty: A Simple Yet Effective Way to Avoid Suture Extrusion Aesthet Surg J . 2022 Aug 24;42(9):NP571-NP575. doi: 10.1093/asj/sjac079.
17. Comparison of Prominent Ear Recurrenc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esthetic Plast Surg . 2020 Oct;44(5):1522-1528. doi: 10.1007/s00266-020-01757-4. Epub 2020 May 21.
18. Complications after prominent ear corr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 2017 Aug;70(8):1083-1090. doi: 10.1016/j.bjps.2017.05.033
19.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Lying Ear Deformities Aesthetic Plast Surg . 2019 Oct;43(5):1228-1232. doi: 10.1007/s00266-019-01365-x. Epub 2019 Apr 3.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打呼打鼾好困擾?透過手術可以一勞永逸重拾安寧睡眠?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任何打鼾的治療都不能保證「終身有效一勞永逸徹底消除打鼾」,男生5成女生3成的打鼾打呼問題,我們的治療只能盡可能「降低打鼾發生的頻率與打鼾的響度」,至於打鼾治療方式到底該選哪一種?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是怎麼治療?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手術?讓劉承信醫師告訴你!


高雄屏東鼻塞微創止鼾手術、鼻中隔彎曲矯正、鼻甲肥大手術,重拾安寧的睡眠。

先講結論:任何打鼾的治療都不能保證終身有效一勞永逸徹底消除打鼾」,男生5成女生3成的打鼾打呼問題,我們的治療只能盡可能降低打鼾發生的頻率與打鼾的響度」,至於打鼾治療方式到底該選哪一種?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是怎麼治療?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手術?讓劉承信醫師告訴你!


打呼打鼾是什麼原因?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呢?



打呼或打鼾,是由於睡覺時呼吸造成上呼吸道軟組織的震動,因而產生這樣的聲音。這特別容易發生在上呼吸道狹窄的病人,因此肥胖、鼻塞、鼻肉肥厚與鼻中隔彎曲、甲狀腺低下、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顱顏結構異常,都會造成上呼吸道狹窄,因而產生打鼾。  打呼本身也會造成身體的影響,過去的研究比較有共識的是跟「頸動脈粥狀硬化」相關的血管疾病較有關係,近年有較多研究顯示跟中風也有關聯。然而打呼打鼾對於枕邊人的睡眠影響可就大了,也會造成很多社交互動上的尷尬。


打呼或打鼾,是由於睡覺時呼吸造成上呼吸道軟組織的震動,因而產生這樣的聲音。這特別容易發生在上呼吸道狹窄的病人,因此肥胖、鼻塞、鼻肉肥厚與鼻中隔彎曲、甲狀腺低下、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顱顏結構異常,都會造成上呼吸道狹窄,因而產生打鼾。

打呼本身也會造成身體的影響,過去的研究比較有共識的是跟「頸動脈粥狀硬化」相關的血管疾病較有關係,近年有較多研究顯示跟中風也有關聯。然而打呼打鼾對於枕邊人的睡眠影響可就大了,也會造成很多社交互動上的尷尬。


治療方式這麼多,誰適合手術治療?



打呼打鼾的治療除了生活調整(如減重、側睡、戒菸酒、口腔運動)、鼻塞治療(吃藥噴藥)、配戴裝置(正壓呼吸器、止鼾牙套等等),如果有以下症狀,而且也嘗試過其它生活調整、藥物治療、配戴裝置的治療效果不彰後,也需要考慮手術:  1. 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鼻塞的狀況  2. 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睡眠品質、專注力、工作學習表現  3. 已經影響到同床共枕的伴侶的睡眠品質


打呼打鼾的治療除了生活調整(如減重、側睡、戒菸酒、口腔運動)、鼻塞治療(吃藥噴藥)、配戴裝置(正壓呼吸器、止鼾牙套等等),如果有以下症狀,而且也嘗試過其它生活調整、藥物治療、配戴裝置的治療效果不彰後,也需要考慮手術:

1. 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鼻塞的狀況 
2. 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睡眠品質、專注力、工作學習表現 
3. 已經影響到同床共枕的伴侶的睡眠品質

在確定要治療之後,會結合主訴症狀解剖結構理學檢查內視鏡檢查睡眠檢查或是睡眠內視鏡檢查的結果,來訂定治療的計畫。


實證降低打鼾頻率與響度的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怎麼做?



劉醫師的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會怎麼做?在理學檢查後,或是加上睡眠檢查、內視鏡檢查之後,針對可能狹窄共振、塌陷阻塞的位置來加熱治療,多數的患者會合併三個地方施作:  1. 下鼻甲成型術:針對下鼻甲減積,通暢呼吸。針對下鼻甲前段給予最多能量,中後段給予少部分能量。  2. 懸雍顎弓成型術:針對軟顎及懸雍垂加熱收縮與纖維化,增加空間與減少共振。 甚至會搭配減少懸雍垂長度、移除扁桃腺組織。在軟顎部分有4-8點位的分佈,端看每個人的結構而定。  3. 舌根減積術:針對舌根易塌陷的肥厚組織加熱收縮,減少體積與共振。加熱點位從3-15個點位都有可能,分佈位置可能會呈現三角形、菱形或樹狀分佈。


劉醫師的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會怎麼做?在理學檢查後,或是加上睡眠檢查、內視鏡檢查之後,針對可能狹窄共振、塌陷阻塞的位置來加熱治療,多數的患者會合併三個地方施作:

1. 下鼻甲成型術:針對下鼻甲減積,通暢呼吸。針對下鼻甲前段給予最多能量,中後段給予少部分能量。

2. 懸雍顎弓成型術:針對軟顎及懸雍垂加熱收縮與纖維化,增加空間與減少共振。 甚至會搭配減少懸雍垂長度、移除扁桃腺組織。在軟顎部分有4-8點位的分佈,端看每個人的結構而定。

3. 舌根減積術:針對舌根易塌陷的肥厚組織加熱收縮,減少體積與共振。加熱點位從3-15個點位都有可能,分佈位置可能會呈現三角形、菱形或樹狀分佈。

有研究指出2005-2015十年間共601個輕度到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接受「單次」多部位手術,包含鼻部手術(無線射頻、下鼻甲切除)、Pillar implant、舌根無線射頻(circumvallate papillae後舌根10個點),整體打鼾主客觀表現都有進步。

我們的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需要要做幾次?


通常可以先做一次三個月左右再來評估。許多人單純一次就會有效果,但國外有些人可能會做到2-3次,來達到更好的改善。

有研究指出,無線射頻每8週做一次,大概做2-3次,如果懸雍垂太長會修剪。通常在第一次無線射頻就有較好的成果,甚至可以不用做第二次;若是第一次做完,10分的VAS自主評估還是>7的話,僅有30%的人在做完2-3次治療可以達到滿意的狀況(VAS<3),BMI高(BMI>30)跟失敗率非常有關

然而也有文獻研究,針對軟顎的無線射頻來治療打鼾,有一半的病人會選擇再手術,單純一次手術即可得到非常理想改善的人僅約20%,這些人的術後BMI都有搭配治療控制下降。總合來說不管是做一次或是兩次,最終達到滿意的止鼾效果在這篇僅有33%,有五成覺得改變幅度不大,有17%覺得症狀仍很糟糕。


手術效果怎麼樣?怎樣可以減少復發呢?



有合併鼻塞的病人,效果較好! 兩年內效果可以改善7-8成 術前BMI<30的非肥胖病人,效果較好! 體重過重或組織肥厚者可以搭配減重 術後維持甚至降低體重的病人,效果較好! 五年後效果剩4-5成,體重增加是關鍵 睡眠呼吸中止症輕度或是無的病人,效果較好! 睡眠呼吸中止症需要搭配的治療更多 第一次治療就達到顯著效果的病人,維持效果較好! 若效果不理想,可考慮多次療程


單純打鼾或是合併輕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短期內有效改善!


在經過單次的治療後,對於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非肥胖(BMI<30)的人而言,單次手術短期內可以改善七成術後3個月效果會最好,接著稍微下降並持續到14個月。對於打鼾,確實可以改善;但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數AHI score改善較有限

另外也有大型統合分析研究,發現針對止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的無線射頻手術在一年內,於主觀症狀感受VAS-10分測驗當中平均改善4.3分,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數AHI、嗜睡量表ESS會有顯著進步。


針對軟顎或舌根造成打鼾或呼吸中止的情形:多層次處理效果較佳


在那些軟顎阻塞的打鼾病人,且合併輕度或沒有呼吸中止症,接受局部麻醉軟顎成型術治療或止鼾植入物,都可以有明顯的進步,不過植入物短期效果比較好。

也有研究專注在舌根與軟齶塌陷阻塞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在接受懸雍齶弓成型術加上舌根部的無線射頻治療後,睡眠呼吸中止症係數從AHI 28.7降到14.1,睡眠中血氧濃度下降的減少、睡眠品質改善、打鼾程度改善

這種手術成功率約51.7%(手術成功率的定義是AHI降低一半或是低於20),比起單純做懸雍齶弓成型術的手術成功率(41.9%)更好! (懸雍齶弓成型術是扁桃腺切除加上懸雍垂的移除;舌根的無線射頻治療是舌頭盲孔(foramen caecum)之後,9個點位呈現三角形分布的治療。)

單純做軟顎的無線射頻Soft palate radiofrequency(RF點位會有10點)的對於Snoring與睡眠相關生活品質有改善而已,而多做RF-UPP的,會更增加對AHI、睡眠與其他生活品質達到更大的改善。兩組相比,RF-UPP對於AHI有著更顯著的幫助。


針對合併有鼻塞的病人:光處理鼻塞就可以改善很多


針對合併鼻塞與單純打鼾的病人,只針對下鼻甲的無線電波,所有的病人都有改善簡單的打鼾,且改善程度達到7成

使用無線射頻在鼻閥外側、上外軟骨末端區域,接連不重疊的三個RF點。因鼻翼問題(nasal valve insufficiency)造成的鼻塞與生活品質下降,可透過此手術達到顯著改變,效果至少有6個月,反應良好的人至少可持續2年。

單次使用的Vivaer™ stylus (Aerin Medical Inc. Sunnyvale, CA 94089 USA)低能量射頻儀器,控制溫度 60度C、最大功率4瓦、持續時間18秒,休息12秒,一邊鼻孔3下,在鼻閥外側上外軟骨末端區域,可以改善打鼾、鼻塞。


針對第一次施作效果不佳者:可以重複施作增強效果


105個簡單打鼾與輕微睡眠呼吸中止症(AHI: 約在6.6+/-4.2)的病人,安排軟顎的2-3次的無線射頻治療。在鼾聲強度,以10分VAS評分來講,從平均8.2分降到3.5分(3分以下定義上是床伴覺得不會被影響的)。

在經過治療後可以達到床伴滿意的狀況(VAS<3)的病人們,通常在第一次無線射頻就有較好的成果,甚至可以不用做第二次;若是第一次做完,VAS還是>7的話,僅有30%的人在做完2-3次治療可以達到滿意的狀況(VAS<3),BMI高(BMI>30)跟失敗率非常有關


長期追蹤效果會降低:維持健康體態降低體重是關鍵!


有研究顯示打鼾合併輕度到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接受軟顎無線射頻手術後,追蹤4-8年。手術後都有顯著的進步,從8.1/10變成3.5/10,減少了至少五成。然而長時間追蹤後發現又有復發(雖然沒有原本這麼嚴重,大概會是原本的7成),這些復發的人陸續有病人被診斷高血壓、糖尿病、體重增加。

但是治療的效果並不是都這麼正面,也有研究指出,加上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且打鼾的男性病患,在接受軟顎無線射頻手術後,對於打鼾、睡眠中止指數、白天疲累程度,並沒有顯著的改善。但各項研究都有發現,BMI控制甚至下降對於手術的滿意度至關重要。


微創手術會有什麼危險?術後怎麼照顧呢?


微創多層次止鼾手術雖然僅有針孔大小的傷口,但仍有可能有併發症的產生,像是黏膜傷口潰瘍、結痂、出血、局部神經感覺變化、軟顎傷口延遲癒合甚至簍管(0.8-2.3%)。

下鼻甲的傷口在一週腫脹期後,第2-3週之後會越來越好,當然4週內有85%的人都還會有結痂的產生。至於軟顎傷口整體副作用大概3-4%,黏膜潰瘍約2週內好,平均疼痛天數2.6天。若有合併扁桃腺摘除,疼痛與出血風險約1-2週。舌根傷口手術後三週內可能會出現舌頭麻木、味覺影響等等。

透過實證醫學的研究,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減少手術的併發症,例如術前局部麻醉藥物將無線射頻處置的組織打滿打腫、進入點至少間隔8mm,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術後除了一般手術後的避免刺激飲食與活動之外,短期內使用非刺激性漱口水,最最重要的終身都要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健康飲食與適度運動避免中年肥胖,除了可以讓止鼾手術效果更好持續更久,對於其他健康狀況百利無害!


參考資料:


1. Quality-of-life impact after in-office treatment of nasal valve obstruction with a radiofrequency device: 2-year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21 Apr;11(4):755-765.
2. 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a novel low energy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for nasal obstruction and snoring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19 Apr;276(4):1039-1047.
3. Impa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level Surgery on Mild/Moderate OS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16 Oct;155(4):695-701.
4. Limited long-term outcome of single-session soft palate interstitial radiofrequency surgery for habitual snoring in tertiary care academic referral centre: Our experience on 77 patients Clin Otolaryngol . 2017 Apr;42(2):470-473
5. Soft palate fistula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primary snoring: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 2020 Dec;86 Suppl 1(Suppl 1):20-22. doi: 10.1016/j.bjorl.2017.02.005. Epub 2017 Mar 7.
6. MinimallyInvasive Radiofrequency Surgery in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Healthcare (Basel) . 2019 Aug 18;7(3):97.
7. The treatment of snoring by radiofrequency-assisted uvulopalatoplasty and results after one-session protocol: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non-randomized study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15 Oct;272(10):3059-63.
8.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snoring surgery: local tissue effects and safety measures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14 Dec;271(12):3313-8.
9.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 meta-analysis. 🗍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14 Nov;271(11):2863-70.
10.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versus sham surgery of the soft palate on daytime sleepines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ryngoscope . 2014 Oct;124(10):2422-6.
11. Comparative effects of snoring sound between two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ies in the treatment of snor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 2014 May 9;9(5):e97186.
12. Radiofrequency of the soft palate for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 6-year follow-up study Eur Ann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Dis . 2014 Feb;131(1):27-31.
13. The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volumetric tissue reduction of hypertrophied inferior turbinate in simple snoring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 2014;18(15):2160-8.
14. Snoring intensity after a first session of soft palate radiofrequency: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final result Laryngoscope . 2013 Jun;123(6):1556-9.
15. Combined bipolar radiofrequency surgery of the tongue base and 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rch Med Sci . 2013 Dec 30;9(6):1097-101.
16. Snoring management with nasal surgery and upper airwa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12 Jun;146(6):1023-7.
17. Multileve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noring and OSAHS patients therapy: long-term outcomes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 2012 Jan;269(1):3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