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當網路經驗與醫學觀點有了衝突,到底該相信誰呢?從艾莉莎莎與蒼藍鴿事件認識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醫師或網紅,不管是艾莉莎莎、蒼藍鴿、理科太太、罔腰、某某藝人,或是日本長壽醫師、以色列古猶太人千年療法、美國五角大廈機密黑科技、都可以不要信。但請你仔細檢視他們提出的實證醫學。


知名網紅艾莉莎莎與台大醫師蒼藍鴿,兩個網路紅人針對「肝膽排石法」的看法針鋒相對,是近期2021年02月產生爭議的熱門新聞。當中劍拔弩張的前因後果不再贅述,其他戰學歷、戰粉絲數、誰發聲支持誰、什麼打臉道歉的也不是本篇重點。

我在這邊想要反思的點是:對一般看戲的吃瓜群眾而言,當艾莉莎莎也引經據典說自己做足了功課,蒼藍鴿也振振有詞的搬出論文,自己上網Google以後也發現肝膽排石法的各種神奇見證,那......那我到底該相信誰?

直接講結論:醫師或網紅,不管是艾莉莎莎、蒼藍鴿、理科太太、罔腰、某某藝人,或是日本長壽醫師、以色列古猶太人千年療法、美國五角大廈機密黑科技、都可以不要信。但請你仔細檢視他們提出的實證醫學。


了解實證醫學的第一步:不要急著先選擇「相信誰」



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是怎樣的網紅、是台大醫師、是多位高權重的重量級人士,出自什麼長壽村、古代仙人絕世不傳之秘都不用在意。他們的身份地位完全不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而他們的「個人意見」,也完全無法成為你的實際醫療建議。


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近代醫療發展的重要基石。

我從當實習醫師的時候對實證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跟幾位戰友參加了全國性的比賽,在2015年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實證醫學類的文獻查證新人組銀獎;隔年2016年參加等級最高的文獻查證菁英組,也一舉得到全國最高獎項:國家醫療品質獎-實證醫學類的金獎

但這些都只是實證醫學方法的實踐,於我而言真正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急著選擇「相信誰」,時常保持科學探究的「真的嗎?為什麼?」的態度,來追尋真正的答案

2009年英國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Oxford CEBM的實證醫學證據將「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是列在等級最低最薄弱的的第五級。而在2011年後的版本,「專家意見」根本沒有放在等級當中。

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是怎樣的網紅、是台大醫師、是多位高權重的重量級人士,出自什麼長壽村、古代仙人絕世不傳之秘都不用在意。他們的身份地位完全不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而他們的「個人意見」,也完全無法成為你的實際醫療建議。


了解實證醫學第二步:是神奇見證還是嚴謹實驗?



再好的使用者見證奇蹟,如果無法證明可以複製在你身上,那就完全沒有意義。


前陣子,有某間自體幹細胞的廠商找上我,希望了解未來在高雄屏南地區可能的合作模式。我對於這些新奇事物也是頗感好奇,於是依約前往。

我先聽他們簡介了20分鐘,內容大概是什麼澳洲某知名大學最新研究、英國多少權威教授投注心血、方法多先進多珍貴多特別。總之飛天鑽地,使用了這個以後人長高了、也變帥了、考試還考一百分;腿斷了起來走、剩三週壽命的癌症完全根治,嚇死一堆醫師等等神奇見證。

我聽到打呵欠,於是開始問了,「有沒有雙盲測試?有沒有含安慰劑的大規模實驗?」他拿出一些研究,證明幹細包是人體各樣發展的重要細胞,但拿不出任何實際療效的數據,只有滿滿的使用者見證。

我說「屁話我當然知道幹細胞很重要,但你有沒有比較的實驗數據?又你怎麼知道你弄出來的東西就是幹細胞?我吃了還會有你講的這些功效?」他又拿出一堆教授、大學等級實驗室等金碧輝煌的資料。但從頭到尾就是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最後不歡而散。

實證醫學的第二步驟,就是了解他說了什麼,是神奇見證,還是有嚴謹的實驗證明?資料來源是不是有相關性?不然再好的使用者見證奇蹟,如果無法證明可以複製在你身上,那就完全沒有意義。


了解實證醫學的第三步:這些實驗能不能禁得起考驗?





這部分雖然困難,但核心觀念就是所有的醫學(科學)都需要符合的特性,包括可再現性、以及內容和結果的可驗證性。前面提到的實證醫學證據等級,在現今其實也越來越少使用,而是更嚴謹的用研究的設計、研究的執行、研究的結果與共享決策的研究應用來看證據品質。

我試著舉例一些一般人在看待醫學實驗時可以注意的部分:

1. 有沒有對照組或安慰劑(Placebo)
有些會標榜說感冒以後吃某益生菌後都很快就好,但有沒有可能,就算他只喝水不吃益生菌,其實好的時間也差不多?

2. 有沒有過度宣稱療效或少講了成功率:
有些醫師會說,吃這個藥保證會好、開這個刀保證好。但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清楚定義:好多少?吃多少藥量?多久吃一次?要吃多久?真正的實驗幾乎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

3. 你吃了有效,不代表我吃了有效:
當實驗宣稱這個藥物多少人吃了都有效,但在你身上也會有一樣的效果嗎?有些藥品對亞洲人效果較差,對高加索人種效果較好。對老人有效、對年輕人有效嗎?對男人有效、對女人就有效嗎?飯前吃有效、飯後吃也有效嗎?吃一顆有效、吃兩顆會比較好嗎?



延伸理解:我是不是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有時候我們參考了嚴謹仔細的資料,過程也符合了實證醫學,照理來說應該可以成為金科玉律了。然而我們也要持續小心,有時候我們的邏輯謬誤,使我們錯解了實驗的結果,這個部分網路上處處可以搜尋到,有些常見的像是:

1. 生存者偏誤:
因為你只看到了有效的例子,卻沒看到多數無效的個案。最有名的案例是二次世界大戰時針對飛機防禦提升選擇的偏誤;最常聽到就是我爺爺抽菸還不是活到95歲,卻忽略了多數因為抽菸所增加其他心肺疾病的機會,使更多人的壽命減少。

2. 真正的兇手另有其人的錯誤因果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研究,赫然發現開賓士車與BMW的車主竟然在得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有所差別。或是有過打麻將的人口腔癌機率比較高之類的研究,然而這些都是忽略共病因子的結果。真正影響心血管疾病的不是因為開什麼車,而是因為這些車主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造成。

3. 實驗很完美,但選擇的對象太少或有預設前提: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實驗堅稱有將近100%的人使用該產品以後都有改善,卻發現接受實驗的人只有2個人。又或者挑選一群原本就有健身底子後來變胖的人,來測試減肥藥品的效果,可能都會因為選擇的群體而影響實驗結果。


網路演算法主導搜尋,讓醫療專業探討很難被看到



然而詰屈聱牙晦澀難解的醫療專業,很難在演算法之下贏的了專業的網紅或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專業知識探討幾乎必然枯燥乏味,縱然有些饒富趣味的易讀懶人包成為例外,但這都需要耗費這些專業人士反覆琢磨的心血結晶(但誰有那個時間= =)  比起唱作俱佳、顏值擔當,搭配精彩剪輯五光十色的網紅或自媒體呈現,誰能吸引目光創造話題、誰能在網路上得到最大的聲量與搜尋可想而知。當演算法造成「網路搜不到的東西等於不存在」的今天,絕大多數專業醫學的Google搜尋,出來的可能是農場文或奇怪的新聞而已。  我們自己醫療人員其實也心知肚明,醫療專業知識是各專業醫療人員從學生時期日積月累的強迫自己刻意學習,被作業與考試夾殺熬煮,反覆在書本與臨床經驗當中觀察驗證後,才能得到知識。我們又怎能期待一般民眾有門路短暫的取得這之中的知識落差呢?  要怎麼用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來重新取得話語權,是我們真正專業醫療人員一輩子的功課,也是我開始寫衛教文章的初衷。


然而詰屈聱牙晦澀難解的醫療專業,很難在演算法之下贏的了專業的網紅或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專業知識探討幾乎必然枯燥乏味,縱然有些饒富趣味的易讀懶人包成為例外,但這都需要耗費這些專業人士反覆琢磨的心血結晶(但誰有那個時間= =)

比起唱作俱佳、顏值擔當,搭配精彩剪輯五光十色的網紅或自媒體呈現,誰能吸引目光創造話題、誰能在網路上得到最大的聲量與搜尋可想而知。當演算法造成「網路搜不到的東西等於不存在」的今天,絕大多數專業醫學的Google搜尋,出來的可能是農場文或奇怪的新聞而已。

我們自己醫療人員其實也心知肚明,醫療專業知識是各專業醫療人員從學生時期日積月累的強迫自己刻意學習,被作業與考試夾殺熬煮,反覆在書本與臨床經驗當中觀察驗證後,才能得到知識。我們又怎能期待一般民眾有門路短暫的取得這之中的知識落差呢?

要怎麼用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來重新取得話語權,是我們真正專業醫療人員一輩子的功課,也是我開始寫衛教文章的初衷。


相信實證醫學,但永遠心存謙卑


醫學是透過無數的經驗堆疊、嚴謹的實驗證實,才能有結論推導。絕非某個大師的突發奇想、某個科學家的偶然發現、某個民族的不傳之祕,蹦一聲就有的。而每個醫療的結論,也有可能因為更嚴謹的實驗而被推翻檢討,我們醫療人員也需要心存謙卑、繼續學習。

中國有著千遍一律的醫藥廣告,上面仙風道骨的神醫們慷慨激昂的說著「我反覆思想鬥爭了一個月,終於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要把什麼仙藥拿出來救世濟人,其實都是沒有實證根據的廣告效果而已。

如果你的醫師沒有華而不實的言語,而是用符合你最需要、最符合現在研究的專業知識來討論你的治療方針,一定要特別珍惜。支持用心專業的醫師,給予實際的回饋,才能讓醫療專業與你沒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