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鼻瘜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鼻瘜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微創手術完會怎樣?微創鼻部手術與功能性美容性鼻整形的術後照顧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鼻子手術後由於分泌物增加、結痂產生、腫脹等現象,在術後修復並不是線性的感受,而是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往好的方向前進。  術後3天: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20-30%,仍有不少分泌物、血塊等等。  術後1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40-50%,僅有少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2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70-80%,偶有微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4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90-100%,傷口完全復原、鼻子暢通。


不管您是正在評估做手術、希望能夠做手術還是已經接觸過手術的朋友,透過這篇文章都可以清楚說明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讓您不至於手忙腳亂,也能夠更安心的照護。

對於恢復的天數與比例會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差異,較小的治療範圍(如下鼻甲無線電波、旋轉刀)會比較大的治療範圍(如加上鼻中隔矯正、鼻骨整型)有更快的恢復,個人詳細情形若有疑問,請隨時跟我們聯絡。


微創手術術後說明與注意事項


1. 可能有的症狀:

在適當的麻醉下並不會感覺到疼痛,在微創手術後1-3天最不舒服的時候,短期內的分泌物增加與結痂,會讓整個鼻部的悶塞與不舒服

因麻醉漸退、傷口恢復與止血用品的填塞可能有頭暈、鼻塞、疼痛、臉腫、鼻子腫、流眼淚、鼻分泌物有血絲、口水有血絲等現象。但狀況會一天比一天更好唷。

2. 可能有的併發症:

術後出血、感染、沾黏都是少見但可能發生的,但通常透過適當且快速地介入處理,都可以很快的恢復。

術中會使用內視鏡與微創器械以及相對應的術後的止血用品,還有術後照護用的洗鼻衛生用品,亦可搭配使用其他止血凝膠、膠原蛋白或生長因子增進修復。透過飲食的控制術後洗鼻的照護,搭配術後注意事項,可以恢復更好! 

3. 可以做的事情:

術後除了分泌物與悶塞感,其實可以正常工作上班上課,但保守上術後1-3天建議冰敷預防出血與減輕疼痛,盡量平躺休息或從事靜態的工作避免擤鼻涕、打噴嚏、咳嗽,因分泌物較多可能需要張口呼吸,可使用保濕漱口水避免口乾。

4. 術後回診與局部治療:

術後24-48小時即可初步移除鼻止血用品與傷口分泌物,移除後仍會因結痂、組織分泌物與血塊漸漸塞住,但會日漸好轉。依照個人恢復狀況約有2-3次左右回診。

微創手術因不用住院,返家休息後會建議第一次回診於術後24-48小時,接著一週內再回診1-2次。之後2-3週共回診2次左右,但須依照個人狀況而定。


返家照護注意事項:


飲食禁忌:

一個月內請盡量避免菸、酒等刺激性物質使用,減少太辣、太燙、太補等會造成血壓升高的刺激性食物,可降低出血機率,也避免影響傷口修復。 

環境控制:

一個月內請盡量避免出入空氣品質較差、粉塵較多的地方,也應先暫緩使用三溫暖、做日光浴等高溫之環境;出入公共場所建議配戴口罩,可減少出血,避免影響傷口修復。 

活動強度:

術後一週內請盡量維持靜態活動,避免彎腰低頭出力;術後二到四週可進行輕度運動一個月內須盡量避免需要高強度有氧運動、需閉氣出力的高強度重訓。 

出血情形:

術後出現鮮血不斷從鼻子前面滴出且壓迫後無法止血,或是不斷吞到鮮血造成嗆咳,應立即回診。術後 3 天血水分泌物較多, 可能會看到深色的鼻涕;術後一週偶爾會有血絲出現在口水與鼻水中;術後二週會更少出現。 

個人洗鼻:

避免打噴嚏、大力擤鼻涕、挖鼻孔,配合醫囑的藥物按時服用。術後約3-7天之內可以開始以生理食鹽水洗鼻,增進鼻部舒適度,建議持續2-4週。



復原進度:



鼻子手術後由於分泌物增加、結痂產生、腫脹等現象,在術後修復並不是線性的感受,而是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往好的方向前進。  術後3天: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20-30%,仍有不少分泌物、血塊等等。  術後1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40-50%,僅有少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2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70-80%,偶有微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4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90-100%,傷口完全復原、鼻子暢通。


鼻子手術後由於分泌物增加、結痂產生、腫脹等現象,在術後修復並不是線性的感受,而是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往好的方向前進

術後3天: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20-30%,仍有不少分泌物、血塊等等。 
術後1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40-50%,僅有少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2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70-80%,偶有微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4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90-100%,傷口完全復原、鼻子暢通。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是「鼻息肉」還是「鼻肉」?你以為的「鼻子長息肉」可能只是「下鼻甲肥厚」!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這樣的事情很常上演,不只一般民眾,很多醫師也搞不清楚,到底「鼻肉」跟「鼻息肉」有什麼不同,而錯誤的解釋不但浪費了資源,更製造了無謂的擔心。


在門診,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年幼但腦性麻痺的孩子,滿臉擔憂的跟我說:
「劉醫師,不好意思,我在外面看過其他醫師,他們說小朋友鼻子內有息肉要開刀,我很擔心,希望您能幫我看看接下來要怎麼處理,感謝您」

但在我簡單的診察與問診後,卻完全不像有長鼻息肉呀,我越看越是懷疑:
『你確定那個醫師是說鼻息肉嗎?我看起來不像誒,要排除的話我可能得幫小朋友做內視鏡了』
不管是症狀,還是我用鼻鏡看的樣子,病人應該都只有下鼻甲肥大的問題而已。

為了排除這個可能性,我只好幫這個小朋友做內視鏡,由於有腦性麻痺的關係,小朋友不是很能配合,縱然我盡可能的輕柔動作,加上媽媽的安慰鼓勵,整個過程仍然是一番奮戰,而最後也證實,小朋友並沒有長息肉,媽媽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樣的事情很常上演,不只一般民眾,很多醫師也搞不清楚,到底「鼻肉」跟「鼻息肉」有什麼不同,而錯誤的解釋不但浪費了資源,更製造了無謂的擔心。


鼻肉不是「鼻息肉」,而是正常的組織-鼻甲



只要對著鏡子做出豬鼻子的動作,若能看到鼻孔內的肉球,那就是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concha)前緣囉。大多數的人每側的鼻子有會有上中下共3個鼻甲,鼻甲被創造的目的是為了加溫、加濕與導引吸入的空氣。  鼻甲從前面看像顆球、側面看則是一條香腸,是原本就存在的「鼻肉」而非「鼻息肉」,是由表皮粘膜腺體、血管、皮下與結締組織還有骨頭構成的。下鼻甲肥大的對呼吸順暢度有巨大的影響,若影響呼吸需要積極的治療。


只要對著鏡子做出豬鼻子的動作,若能看到鼻孔內的肉球,那就是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concha)前緣囉。大多數的人每側的鼻子有會有上中下共3個鼻甲,鼻甲被創造的目的是為了加溫、加濕與導引吸入的空氣

鼻甲從前面看像顆球、側面看則是一條香腸,是原本就存在的「鼻肉」而非「鼻息肉」,是由表皮粘膜腺體、血管、皮下與結締組織還有骨頭構成的。下鼻甲肥大的對呼吸順暢度有巨大的影響,若影響呼吸需要積極的治療。


「鼻息肉」不是鼻肉,而是不正常的發炎組織增生



鼻息肉若很大的時候也會帶來鼻塞,但跟鼻肉是完全不同的,是原本不在我們鼻子內的發炎性產物,也沒有任何生理功能。通常外觀呈現胖胖水水軟嫩的樣子,跟鼻肉的樣子有很大的不同,對於我們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而言,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判斷,不會把鼻肉與鼻息肉搞混。  鼻息肉的產生跟鼻竇炎息息相關,是是兩側鼻及鼻竇廣泛性的發炎所導致。絕大多數都是由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可能會合併有氣喘或過敏現象。這種發炎產生的相關細胞激素(IL-4, IL-13)會導致發炎細胞的聚集劇集、組織水腫與纖維蛋白的沉積,造成鼻息肉的產生。


鼻息肉若很大的時候也會帶來鼻塞,但跟鼻肉是完全不同的,是原本不在我們鼻子內的發炎性產物,也沒有任何生理功能。通常外觀呈現胖胖水水軟嫩的樣子,跟鼻肉的樣子有很大的不同,對於我們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而言,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判斷,不會把鼻肉與鼻息肉搞混。

鼻息肉的產生跟鼻竇炎息息相關,是是兩側鼻及鼻竇廣泛性的發炎所導致。絕大多數都是由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可能會合併有氣喘或過敏現象。這種發炎產生的相關細胞激素(IL-4, IL-13)會導致發炎細胞的聚集劇集、組織水腫與纖維蛋白的沉積,造成鼻息肉的產生。


鼻肉與鼻息肉差一個字,但治療與預後差很大!



鼻肉鼻甲肥厚跟鼻息肉都可能會造成呼吸的阻塞,大大影響生活、工作、學習、睡眠等等,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需要積極的調整生活、搭配藥物甚至手術介入。然而兩者的治療與預後有著天差地遠的結果。  下鼻甲的肥厚在調整生活與使用藥物後可以得到改善,若不想持續用藥或想要徹底解決,有非常多的人選擇「鼻中隔鼻道成型手術」、「微創旋轉刀抽吸手術」、「無線射頻冷凝氣化手術」,可以顯著改善鼻塞過敏的症狀,算是安全有效復發機會低!  然而鼻息肉則是一種可能不斷復發的免疫疾病,藥物效果並不顯著,一但有症狀很可能需要手術處理。據統計就算手術後仍有35%在半年內復發(台灣約15%),終身復發率甚至高達5成。近年來有些新的免疫療法讓鼻息肉的治療有新的曙光,然而因昂貴並不普及。


鼻肉鼻甲肥厚跟鼻息肉都可能會造成呼吸的阻塞,大大影響生活、工作、學習、睡眠等等,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需要積極的調整生活、搭配藥物甚至手術介入。然而兩者的治療與預後有著天差地遠的結果。

下鼻甲的肥厚在調整生活與使用藥物後可以得到改善,若不想持續用藥或想要徹底解決,有非常多的人選擇「鼻中隔鼻道成型手術」、「微創旋轉刀抽吸手術」、「無線射頻冷凝氣化手術」,可以顯著改善鼻塞過敏的症狀,算是安全有效復發機會低!

然而鼻息肉則是一種可能不斷復發的免疫疾病,藥物效果並不顯著,一但有症狀很可能需要手術處理。據統計就算手術後仍有35%在半年內復發(台灣約15%)終身復發率甚至高達5成。近年來有些新的免疫療法讓鼻息肉的治療有新的曙光,然而因昂貴並不普及。


正確認識鼻塞原因,別再傻傻分不清鼻肉鼻息肉


我可以理解為了解釋方便,許多醫師會順著通俗說法,只要鼻子有塞住就說是鼻息肉,方便病人了解。然而我並不支持這樣的做法,身為醫師,我們有義務如實地傳達正確的醫療知識給民眾,畢竟這是兩種差異極大的疾病,魚目混珠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誤會。

不管是鼻肉還是鼻息肉,都歡迎找真正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來檢查並給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