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鼻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鼻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鼻塞全面解析|成因、機轉、診斷、鼻塞治療與手術選擇|森美診所劉承信醫師

Natural Balance|功能 × 美學 × 穩定呼吸|鼻塞專題系列文

鼻塞的全面性解析:成因、原理、診斷與治療路徑

從「為何塞」到「怎麼通」;把影響睡眠、黑眼圈與口呼吸的關鍵,一次講清楚。

鼻塞 鼻塞治療 下鼻甲肥厚 鼻中隔彎曲 無線射頻 旋轉刀 後鼻神經燒灼 鼻過敏
核心重點|30 秒讀懂鼻塞的本質

鼻塞不是單一疾病,而是症狀。常見由三件事交織:黏膜發炎腫脹、結構狹窄(下鼻甲/鼻中隔/鼻閥)、以及神經感知異常。

治療邏輯依序:正確評估 → 生活調整→ 藥物+沖洗 微創手術(下鼻甲無線射頻/旋轉刀、後鼻神經燒灼)→ 結構矯正(鼻中隔/鼻閥)。合併多鼻瘜肉可評估生物製劑

反覆依賴血管收縮噴劑是地雷;單側惡化或伴流血/惡臭請盡速就醫。

全文精華

鼻塞是三股力量的總和:黏膜發炎腫脹結構狹窄感覺神經調控。治療遵循「循序漸進、功能保存」:以生活調整為根本、藥物與沖洗當基礎,評估是否需要下鼻甲微創手術(無線射頻/旋轉刀)或鼻中隔/鼻閥矯正;多鼻瘜肉與重度發炎可評估生物製劑。日常避免血管收縮噴劑成癮,遇危險需注意的徵象立刻就醫。

鼻塞:成因分類與何時該就醫

鼻塞多由黏膜發炎、解剖狹窄與神經感知交互造成,持續或單側惡化、伴流血/惡臭時應儘速就醫。

病理機轉可分:黏膜發炎與血管充血(過敏/感染/鼻瘜肉)、機械性狹窄(鼻中隔彎曲、鼻閥塌陷、下鼻甲肥厚)、與神經感知(血管運動性/空鼻)。這些機轉會提高鼻道阻力、改變氣流與感知,形成「鼻塞感」。[1]

就醫時機(危險需注意):單側固定性鼻塞、反覆流血、惡臭分泌物、臉部劇痛或視力異常、體重驟降或頸部腫塊—請立即耳鼻喉評估。

下鼻甲肥厚:如何導致氣流變窄

下鼻甲黏膜靜脈竇腫脹與骨性增生會縮小鼻腔截面,造成夜間與姿勢性鼻塞。

過敏與非過敏性鼻炎都會讓下鼻甲充血、黏膜水腫;合併鼻中隔偏曲時,對側常出現代償性肥厚,加劇鼻塞。[5] 長期以藥物控制為本,對藥無效時可評估下鼻甲微創手術減積治療,原則是「保留黏膜,縮減體積」。[21]

鼻中隔彎曲:什麼時候需要矯正手術?

當鼻中隔形變與症狀側一致、經藥物仍影你的工作學習生活睡眠專注度時,是考慮手術的時機。

鼻中隔矯正(septoplasty)可改善鼻阻並穩定長期氣流;研究顯示 NOSE 分數與生活品質顯著改善、效果可持續。[19][21] 若合併鼻閥狹窄,需同步處理(如 spreader/lateral crural/alar baten)。[39]

鼻塞診斷流程:門診如何評估與檢查

診斷聚焦「是什麼原因造成鼻塞」:病史判別過敏/非過敏、內視鏡辨識結構與分泌、必要時影像或過敏檢測。

  1. 病史與症狀樣態

    季節性/常年性、單側/雙側、體位變化、誘發因子(氣味、溫差、運動)、藥物使用史(血管收縮噴劑)。[27]

  2. 體檢與內視鏡

    觀察鼻閥動態、鼻中隔、下鼻甲、分泌物性質;排除單側腫物與腺樣體肥厚。[15]

  3. 必要影像與客觀量測

    懷疑鼻竇炎/多鼻瘜肉取向之副鼻竇電腦斷層;PNIF/聲學鼻量測可追蹤療效。[26]

  4. 過敏學檢測

    皮膚點刺或血清特異 IgE,確認致敏物、擬定環境控制與免疫治療策略。[13]

鼻塞三機轉示意:黏膜充血、結構狹窄、神經感知
鼻塞是黏膜充血、結構瓶頸與神經感知的交疊;治療需對準主因而非單一藥物。[1]

鼻塞治療:藥物、沖洗與自我照護

藥物治療以「抗發炎為本」:鼻用類固醇優先,搭配抗組胺、白三烯拮抗劑與鹽水沖洗強化黏膜環境。

  1. 鼻用類固醇:顯著降低阻力、改善鼻流量;規律使用 1–2 週達峰效,長期安全。[13]
  2. 抗組胺:第二代口服主控搔癢/噴嚏;鼻用抗組胺可直接改善鼻塞、起效快。[27]
  3. 白三烯拮抗劑(montelukast):對「鼻塞感」有溫和助益,合併氣喘/NSAID 敏感族群更適合。[35]
  4. 鹽水沖洗:清除致敏原與黏液、改善纖毛功能,是所有路徑的基底照護。[26]
  5. 減充血劑:口服短期可解急;局部血管收縮噴劑僅限 3–5 天,以免產生藥物性鼻炎(RM)。[36][9]
  6. 過敏原免疫治療:改變病程、長效降低鼻塞與用藥量。[37]

使用技巧:鼻噴劑頭微前傾,朝外側壁噴、輕吸別大吸;若常流鼻血,先暫停、改以鹽水+潤膜再續用。

手術選項:無線射頻、旋轉刀與鼻中隔矯正

當結構瓶頸明確或藥物反應不佳時,選擇保留黏膜、降低體積與恢復鼻瓣穩定的手術策略。

術式 適應症 要點 限制 恢復 疼痛 可併治療
微創下鼻甲
無線射頻
下鼻甲肥厚對藥物反應差 微創 黏膜下收縮、門診可行[22] 效果可隨年限遞減 約 3–7 天 可合併鼻中隔/鼻閥
微創下鼻甲
旋轉刀
骨性+黏膜型肥厚 體積減少更明顯 保留黏膜[22] 術後短期結痂 約 7–14 天 可與 RFA 或外移術
微創內視鏡
鼻中隔矯正
結構性狹窄與症狀對位 長效改善氣流[19] 少數出血/穿孔風險 7–14 天多數恢復 常與下鼻甲手術並行
鼻閥重建 內/外鼻閥塌陷 改善吸氣坍塌[39] 外觀需審美拿捏 1–2 週 可與鼻中隔同場
功能性鼻竇手術(含鼻瘜肉) CRS/多鼻瘜肉阻塞 顯著改善鼻阻[26] 需持續鼻噴與維護 1–3 週 可配合生物製劑

「保留黏膜、守住氣流感知,是下鼻甲與鼻閥手術的第一原則;過度切除只會換來乾燥與空鼻的風險。」

臨床共識整理自 EPOS/ARIA 與鼻閥共識聲明。[15][39]

後鼻神經燒灼與新興療法:適合哪些患者?

對藥物難控的慢性鼻炎(過敏或非過敏),後鼻神經冷凍/燒灼能減少腺體分泌與充血,改善鼻塞與流涕。

冷凍/射頻目標多在蝶腭神經節末梢,門診局麻可行、恢復快速,研究顯示症狀改善可維持至 1–2 年。[38] 若為多鼻瘜肉型發炎,生物製劑(如 dupilumab)可大幅降低鼻塞分數與瘜肉體積。[24]

常見風險與禁忌:安全邊界與避免踩雷

噴劑與手術皆有邊界:血管收縮噴劑不可連用超過 3–5 天;手術應保留黏膜、避免空鼻風險。

  • 局部血管收縮劑:超用導致藥物性鼻炎(RM),需停藥與類固醇過渡。[9][36]
  • 下鼻甲過度切除:易致乾燥、痂皮與空鼻症候群(ENS),治療困難。[11][12][34]
  • 全身性藥物:類固醇短期可用、避免頻繁;鬆弛劑/減充血口服需評估心血管風險。[27]
  • 術後維護:鹽水沖洗與鼻噴持續,是避免復發與黏連的關鍵。[26]

睡眠、黑眼圈與口呼吸:全身連鎖效應

鼻阻易誘發打鼾與睡眠片段化,部分患者可加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OSA),也使黑眼圈與晨間疲倦加重。

改善鼻阻可降低鼾聲與輕度 OSA 嚴重度、提升白天功能;慢性口呼吸亦與兒童顏面發育不良相關。[30][31][33]

在高雄/屏東就醫:森美診所的整合路徑

高屏沿線民眾可先以內視鏡評估與即時治療計畫,必要時安排日間微侵襲處置或轉介睡眠檢查。

出發地 建議交通 時間與動線 備註
高雄 台88/台1線自駕 約 45–60 分到潮州;可先 LINE 上傳病歷、預約內視鏡。 晚間門診彈性,術後追蹤可遠距視訊。
屏東 縣道 187 線/台鐵潮州站 市區 15–25 分;潮州站轉計程車 8–10 分。 同日完成檢查+衛教。
台南/台東 台1/台9 線、台鐵 台南約 90–110 分;台東約 120–150 分。 外地患者可安排一次整合門診。

預約前可先紀錄什麼樣的場景與姿勢容易引起鼻塞,協助判讀鼻閥與下鼻甲狀態。

診所地址:屏東縣潮州鎮四維路 198 號 | Google 地圖導航

預後與期待:多久能改善、何時回診?

規律鼻噴與沖洗多在 1–2 週明顯改善;結構性手術通常在 2–4 週恢復通暢,並於 3 個月內穩定。

  • 過敏型:季節波動,長期以免疫治療可降強度與用藥。[37]
  • 結構型:鼻中隔/鼻閥處理後效果持久,但若有過敏仍須維持鼻噴。[21]
  • 多鼻瘜肉:術後需持續鼻噴;重度者評估生物製劑維持。[24][26]

結論

找出「塞的主因」,就能用最小干預換回最大呼吸品質,並將睡眠、專注與日常體力一起修復。

森美診所 劉承信醫師|耳鼻喉頭頸與顏面整形重建最專業的選擇

雙專科|功能 × 美學: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受訓於首爾之鼻整形中心。專注於顏面整形手術、鼻中隔/鼻閥結構矯正、功能性鼻整形與打鼾手術。

專科證照:耳鼻喉頭頸專科、顏面整形重建專科、台灣鼻科專科、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美容醫學。

治療哲學:源於平衡趨向自然。先找主因、最小干預、可量化追蹤—以穩定鼻呼吸帶動睡眠與日常表現。

撰寫/審閱:劉承信醫師|最後更新:

常見問答

鼻塞一直好不了,我該先看過敏還是做內視鏡?

先做耳鼻喉內視鏡評估最關鍵,可同時判斷是否為結構問題(鼻中隔、鼻閥、下鼻甲)與黏膜發炎;若懷疑過敏,再安排皮膚點刺或血清特異 IgE。

鼻用類固醇要噴多久才有感?會不會上癮?

多數人 2–3 天有感、1–2 週達峰效;正確朝外側壁噴可降流鼻血機率。此類屬局部抗發炎,不會成癮,可在醫師指導下長期使用。

血管收縮噴劑(歐治鼻、鼻那通)可以天天用嗎?

不行。此類只能急性短用 3–5 天,否則易產生反彈性鼻塞與藥物性鼻炎。若已依賴,需在醫師協助下停藥並以鼻用類固醇過渡。

下鼻甲手術有哪幾種?恢復期多長?

常見有無線射頻與微創旋轉刀等,重點在保留黏膜、縮小體積。門診多數 2-4 週恢復,短期結痂為常見現象,配合鹽水沖洗可加速復原。

鼻中隔歪一定要動刀嗎?

不一定。若症狀輕微且藥物能控制可暫不手術;當與症狀側一致、影響睡眠或運動,或併鼻閥狹窄時,矯正手術多能長效改善呼吸。

我有打鼾和黑眼圈,鼻塞處理好會改善嗎?

鼻阻改善後,鼻呼吸更穩定,常可降低鼾聲與夜間張口,黑眼圈與晨間疲憊也較有機會改善;若懷疑睡眠呼吸中止,需同步評估睡檢。

多鼻瘜肉除了開刀,還有其他選項嗎?

手術能快速解除阻塞,但術後仍需鼻噴維護;重度或反覆復發者,可評估生物製劑(例如抗 IL-4/13),由醫師依併存疾病與健保條件評估。

孕期鼻塞可以用什麼?有安全疑慮嗎?

優先採鹽水沖洗與加濕;症狀較重可在醫師評估下使用特定鼻噴(如布地奈德)。第一孕期避免口服減充血劑,有疑慮請先就醫討論。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微創手術完會怎樣?微創鼻部手術與功能性美容性鼻整形的術後照顧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鼻子手術後由於分泌物增加、結痂產生、腫脹等現象,在術後修復並不是線性的感受,而是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往好的方向前進。  術後3天: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20-30%,仍有不少分泌物、血塊等等。  術後1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40-50%,僅有少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2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70-80%,偶有微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4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90-100%,傷口完全復原、鼻子暢通。


不管您是正在評估做手術、希望能夠做手術還是已經接觸過手術的朋友,透過這篇文章都可以清楚說明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讓您不至於手忙腳亂,也能夠更安心的照護。

對於恢復的天數與比例會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差異,較小的治療範圍(如下鼻甲無線電波、旋轉刀)會比較大的治療範圍(如加上鼻中隔矯正、鼻骨整型)有更快的恢復,個人詳細情形若有疑問,請隨時跟我們聯絡。


微創手術術後說明與注意事項


1. 可能有的症狀:

在適當的麻醉下並不會感覺到疼痛,在微創手術後1-3天最不舒服的時候,短期內的分泌物增加與結痂,會讓整個鼻部的悶塞與不舒服

因麻醉漸退、傷口恢復與止血用品的填塞可能有頭暈、鼻塞、疼痛、臉腫、鼻子腫、流眼淚、鼻分泌物有血絲、口水有血絲等現象。但狀況會一天比一天更好唷。

2. 可能有的併發症:

術後出血、感染、沾黏都是少見但可能發生的,但通常透過適當且快速地介入處理,都可以很快的恢復。

術中會使用內視鏡與微創器械以及相對應的術後的止血用品,還有術後照護用的洗鼻衛生用品,亦可搭配使用其他止血凝膠、膠原蛋白或生長因子增進修復。透過飲食的控制術後洗鼻的照護,搭配術後注意事項,可以恢復更好! 

3. 可以做的事情:

術後除了分泌物與悶塞感,其實可以正常工作上班上課,但保守上術後1-3天建議冰敷預防出血與減輕疼痛,盡量平躺休息或從事靜態的工作避免擤鼻涕、打噴嚏、咳嗽,因分泌物較多可能需要張口呼吸,可使用保濕漱口水避免口乾。

4. 術後回診與局部治療:

術後24-48小時即可初步移除鼻止血用品與傷口分泌物,移除後仍會因結痂、組織分泌物與血塊漸漸塞住,但會日漸好轉。依照個人恢復狀況約有2-3次左右回診。

微創手術因不用住院,返家休息後會建議第一次回診於術後24-48小時,接著一週內再回診1-2次。之後2-3週共回診2次左右,但須依照個人狀況而定。


返家照護注意事項:


飲食禁忌:

一個月內請盡量避免菸、酒等刺激性物質使用,減少太辣、太燙、太補等會造成血壓升高的刺激性食物,可降低出血機率,也避免影響傷口修復。 

環境控制:

一個月內請盡量避免出入空氣品質較差、粉塵較多的地方,也應先暫緩使用三溫暖、做日光浴等高溫之環境;出入公共場所建議配戴口罩,可減少出血,避免影響傷口修復。 

活動強度:

術後一週內請盡量維持靜態活動,避免彎腰低頭出力;術後二到四週可進行輕度運動一個月內須盡量避免需要高強度有氧運動、需閉氣出力的高強度重訓。 

出血情形:

術後出現鮮血不斷從鼻子前面滴出且壓迫後無法止血,或是不斷吞到鮮血造成嗆咳,應立即回診。術後 3 天血水分泌物較多, 可能會看到深色的鼻涕;術後一週偶爾會有血絲出現在口水與鼻水中;術後二週會更少出現。 

個人洗鼻:

避免打噴嚏、大力擤鼻涕、挖鼻孔,配合醫囑的藥物按時服用。術後約3-7天之內可以開始以生理食鹽水洗鼻,增進鼻部舒適度,建議持續2-4週。



復原進度:



鼻子手術後由於分泌物增加、結痂產生、腫脹等現象,在術後修復並不是線性的感受,而是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往好的方向前進。  術後3天: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20-30%,仍有不少分泌物、血塊等等。  術後1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40-50%,僅有少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2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70-80%,偶有微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4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90-100%,傷口完全復原、鼻子暢通。


鼻子手術後由於分泌物增加、結痂產生、腫脹等現象,在術後修復並不是線性的感受,而是時好時壞,但整體而言往好的方向前進

術後3天: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20-30%,仍有不少分泌物、血塊等等。 
術後1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40-50%,僅有少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2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70-80%,偶有微量分泌物、結痂等等。 
術後4週:
鼻部通暢與恢復程度約90-100%,傷口完全復原、鼻子暢通。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解決鼻塞過敏新武器靠「下鼻甲微創手術」把下鼻甲肥大抽脂變苗條!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微創下鼻甲手術,解決鼻塞過敏的新武器,微創改善鼻塞


高雄屏東鼻塞過敏治療、鼻塞過敏下鼻甲肥大手術,下鼻甲微創手術,還給你最通暢的呼吸。

最近很多年輕的學生因鼻塞來看診,乖巧懂事的小涵就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品學兼優的她在國中雖然課業壓力沈重,但她聰明又肯學習,一直有著良好的成績。無奈過敏鼻塞的情形日漸嚴重,不但影響睡眠,甚至連上課的時候都常常需要張嘴呼吸喘氣,越來越難保持專注力......

她媽媽跟我說,是因為有次數學考試,小涵破天荒的考了從沒拿過的低分,她又懊惱又沮喪,媽媽又著急又擔心,見她總是張口呼吸,所以才會到我的門診評估。我鼻鏡撐開一看不得了,肥厚的鼻肉下鼻甲佔滿了整個鼻腔,總是吸不到氣,有怎能有元氣?

在經過生活的調整、藥物的治療,我們決定幫她做下鼻甲微創手術(下鼻甲動力旋轉刀抽吸)改善呼吸。在短暫的恢復期後,最後一次門診時,她笑著跟我說「超開心!終於能自然順暢的呼吸~」。

『太棒了!下次考試加油唷!』我回答。看見病人的笑容,問題得到解決,是我們行醫過程中,最充實滿足、充滿成就感的美好回饋。



把肥大下鼻甲變苗條的下鼻甲微創手術是什麼?



針對下鼻甲肥厚為主,鼻中隔彎曲不明顯但仍阻塞呼吸的情形,選擇最有效果也維持最久的「微創內視鏡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利用下鼻甲前面的微小切口,像抽脂手術一樣,移除肥厚組織,讓傷口更微小、讓止血更精準、讓恢復更快速。


下鼻甲微創手術,又稱下鼻甲微創動力旋轉刀手術。因為鼻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慢性過敏發炎造成下鼻甲肥厚纖維化造成的,另外還有可能因為鼻中隔彎曲、結構軟骨異常、感染、息肉甚至腫瘤,使得空氣與鼻水的流通受到阻礙,無法順暢的呼吸。



鼻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慢性過敏發炎造成下鼻甲肥厚纖維化造成的。鼻肉肥厚從前面看像肉球,側面看像是香腸,肥厚時會堵住呼吸的通道


鼻塞治療方式非常多種,從生活調整、藥物控制到手術介入都有。而手術當中最新方式,發揮最大效益與最小傷害的,就是微創下鼻甲手術的:「微創下鼻甲動力旋轉刀抽吸術 (Microdebrider Turbinoplasty)」了!


針對下鼻甲肥厚為主,鼻中隔彎曲不明顯但仍阻塞呼吸的情形,選擇最有效果也維持最久的微創下鼻甲手術之「微創內視鏡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利用下鼻甲前面的微小切口,類似抽脂手術一樣,移除肥厚組織,讓傷口更微小、讓止血更精準、讓恢復更快速。


為什麼我需要手術?長期鼻塞不處理會怎樣呢?



多數的鼻塞病人靠著生活調整與藥物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然而有些人藥物控制效果不佳、不想長期服藥,或是一停藥就復發的病人,持續性的鼻塞過敏、呼吸不順吸不到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那就可以考慮做進一步的手術處理。  很多人有疑問,不過是小小的鼻塞症狀,為什麼需要用到手術處理呢?那是因為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一但開始呼吸不順,會嚴重影響到工作、學習、睡眠、生活甚至臉型與牙齒排列。  **參考:過敏鼻塞臉型的變化  目前的研究指出長期鼻塞過敏的人開車跟酒駕一樣、長期用嘴巴呼吸的人會改變臉型並增加蛀牙矯正與植牙的風險、影響睡眠則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與增加心血管腦部疾病的風險、經口呼吸也會降低肺部支氣管的免疫力。


多數的鼻塞病人靠著生活調整與藥物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然而有些人藥物控制效果不佳、不想長期服藥,或是一停藥就復發的病人,持續性的鼻塞過敏、呼吸不順吸不到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那就可以考慮做進一步的手術處理。

很多人有疑問,不過是小小的鼻塞症狀,為什麼需要用到手術處理呢?那是因為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一但開始呼吸不順,會嚴重影響到工作、學習、睡眠、生活甚至臉型與牙齒排列


齒列排列異常


目前的研究指出長期鼻塞過敏的人開車跟酒駕一樣、長期用嘴巴呼吸的人會改變臉型並增加蛀牙矯正與植牙的風險、影響睡眠則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與增加心血管腦部疾病的風險、經口呼吸也會降低肺部支氣管的免疫力。


微創下鼻甲動力旋轉刀抽吸術到底有沒有效?



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比一般電燒氣化手術有更好的效果。這類的粘膜保存手術平均有94.7%鼻塞改善、89.5%改善打鼾、90%改善嗅覺、95.5%改善臉部悶脹感、89.7%改善鼻子癢、流鼻水、打噴嚏等過敏症狀,同時可以降低鼻阻力。  旋轉刀抽吸手術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類似黏膜保存手術一樣,把外側黏膜與骨頭都拿掉的(extraturbinoplasty technique),另外一種是只有在裡面的intraturbinoplasty。但不管哪一樣,針對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鼻水倒流都得到改善。


近十年來有多篇論文與統合分析相繼提出,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比一般電燒氣化手術有更好的效果。這類的粘膜保存手術平均有94.7%鼻塞改善、89.5%改善打鼾、90%改善嗅覺、95.5%改善臉部悶脹感、89.7%改善鼻子癢、流鼻水、打噴嚏等過敏症狀,同時可以降低鼻阻力。

旋轉刀抽吸手術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類似黏膜保存手術一樣,把外側黏膜與骨頭都拿掉的(extraturbinoplasty technique),另外一種是只有在裡面的intraturbinoplasty。但不管哪一樣,針對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鼻水倒流都得到改善

旋轉刀效果明顯啊,但30%會有術後出血的狀況,因此術後會需要止血棉。而復發的情形比起又比起傳統氣化手術更少,是個非常有效安全又平衡的手術。


關於「微創下鼻甲動力旋轉刀抽吸術」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Q:什麼樣的人適合做這個手術呢?
A:針對下鼻甲肥厚為主,鼻中隔彎曲不明顯但仍阻塞呼吸的情形,又擔心長期過敏單純做雷射氣化手術比較容易復發的話,選擇「微創下鼻甲動力旋轉刀抽吸術」是比較好的選擇。

Q:術前會怎麼評估呢?


問題1: 鼻子阻塞(Blockage/Obstruction) 問題2: 鼻子充血腫脹(Congestion/Stuffiness) 問題3: 難以經由鼻子呼吸 問題4: 難以入眠或睡眠不佳 問題5: 運動活動中無法經由鼻子得到足夠空氣


A:我們會用內視鏡、X光甚至抽血來評估過敏嚴重度、下鼻甲腫脹情形、鼻中隔骨骼彎曲、與鼻孔鼻軟骨等整體的結構來量身打造最適合最精確的建議。要恢復最初始美好的呼吸,需要謹慎的術前評估,合併藥物使用及生活調整。

Q:手術過程需要麻醉嗎?
A:基本上可以局部麻醉或全身舒眠麻醉,手術時間約30-60分鐘看但每個人結構而定,可於診間操作亦可住院執行,依照個人恢復狀況而定。我個人會在手術時同時合併下鼻甲骨頭外折,可以達到更好更持久的效果,小朋友的話會建議舒眠麻醉比較好

Q:手術會不會很痛?
A:在適當的麻醉下並不會感覺到疼痛,然而術後短期內的分泌物增加與結痂,會讓整個鼻部的悶塞與不舒服,可能手術後1-3天是最不舒服的時候。

Q:手術的風險是什麼?
A:最大的風險是麻醉的過敏,每10萬人就有4人左右會因為麻醉產生比較嚴重的反應。另外包括術後出血、感染、沾黏都是少見但可能發生的,但通常透過適當且快速地介入處理,都可以很快的恢復。

Q:手術有需要用什麼東西嗎?
A:術中會使用內視鏡與微創器械以及相對應的術後的止血用品,還有術後照護用的洗鼻衛生用品,亦可搭配使用其他止血凝膠、膠原蛋白或生長因子增進修復。透過飲食的控制與術後洗鼻的照護,搭配術後注意事項,可以恢復更好! 


Q:手術後怎麼照護?恢復期多久?
A:請參考手術後照護注意事項專文


當你有鼻塞,積極治療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正因為小小的症狀,有大大的影響,面對鼻塞,我都建議要積極治療。治療的步驟我反覆強調,生活調整、藥物治療、手術介入;治療的原則我也不斷提到「吃藥是為了,不再吃藥」、「手術是因為,真有必要」

真正的價值,是讓你恢復起初最美好的呼吸讓呼吸不再成為學習的阻力讓你氧氣滿滿、元氣滿滿,工作不再眼冒金星讓孩子現在的專注力,成為他未來的競爭力讓你停止用口呼吸,還你口腔的健康與最美的臉型


參考文獻


1. The Long-term Effect of Inferior Turbinate Surgery Techniques on Nasal Obstru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 2021 Oct 6;34894211049573. doi: 10.1177/00034894211049573
2. The evidence for reducing inferior turbinates. Rhinology. 2009;47:227-236.
3. Outcomes of surgery for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0;18:49-53.
4.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 2021 Mar 26;18(7):3441. doi: 10.3390/ijerph18073441.
5. A safe,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inferior turbinate reduction. Laryngoscope. 1999;109:1834–1837. doi: 10.1097/00005537-199911000-00021
6. Camacho M., Zaghi S., Certal V., Abdullatif J., Means C., Acevedo J., Liu S., Brietzke S.E., Kushida C.A., Capasso R. Inferior turbina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grades 1 to 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study. Laryngoscope. 2015;125:296–302. doi: 10.1002/lary.24923
7. Reproducibility of acoustic rhinometry and rhinomanometry in normal subjects. Am. J. Rhinol. 1999;13:131–135. doi: 10.2500/105065899782106689
8.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nasal airway dimensions using acoustic rhinometry: method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Allergy . 2002;57 Suppl 70:5-39. doi: 10.1046/j.0908-665x.2001.all.doc.x
9. Comparison of turbinoplasty surgery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llergic rhinitis.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16;82:131–139. doi: 10.1016/j.bjorl.2015.10.010
10. Long-term comparison between submucosal cauterization and powered reduction of the inferior turbinates. Laryngoscope. 2006;116:1612–1616. doi: 10.1097/01.mlg.0000227999.76713.d3
11. Power microdebrider-assisted modification of endoscopic inferior turbinoplasty: A preliminary report. Chang. Gung Med. J. 2004;27:359–365
12. Efficacy of intra- and extraturbinal microdebrider turbinoplasty in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Laryngoscope. 2013;123:2945–2949. doi: 10.1002/lary.24215
13. Comparison between power-assisted turbinoplasty and submucos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11;73:151–155. doi: 10.1159/000327607
14. Microdebrider-assisted versus radiofrequency-assisted inferior turbinoplasty: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utcome measures.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 2010;30:138–143.
15. Outcomes of microdebrider-assisted versus radiofrequency-assisted inferior turbinate reduction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al randomised studies Meta-Analysis Rhinology . 2020 Dec 1;58(6):530-537. doi: 10.4193/Rhin19.350 Q1IF: 3.681
16. Coblation versus microdebrider-assisted turbinoplasty for endoscopic inferior turbinates reduction Auris Nasus Larynx . 2020 Aug;47(4):593-601. doi: 10.1016/j.anl.2020.02.003. Epub 2020 Feb 19.
17. Effects of turbinoplasty versus outfracture and bipolar cautery on the compensatory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in septoplasty patients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 Sep-Oct 2019;85(5):565-570. doi: 10.1016/j.bjorl.2018.04.010. Epub 2018 May 18.
18. The effect of inferior turbinate surgery on ciliated epithelium: A randomized, blinded stud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ryngoscope . 2019 Jan;129(1):18-24.
19. Sinonasal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After Outfracture of Inferior Turbinates and Submucous Inferior Turbinoplasty for Chronic Nasal Congestion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17 May 1;143(5):452-457. doi: 10.1001/jamaoto.2016.3889.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 劉承信醫師受邀演講「功能性鼻整形」-2022年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醫學會隨筆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醫學會-全國耳鼻喉科醫師聚集的盛會





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醫學會可謂是我們耳鼻喉科出身的醫師每年的重要聚集,各大醫院從老到少通常都會積極參與。每年的學會我都很珍惜,除了可以了解一下耳鼻喉科領域最新的科學進展、各醫院團隊的研究方向、更厲害的儀器工具,更能跟各地打拼的三五好友聯絡感情。

今年有幸被規劃「顏面整型論壇」的凃智文理事長邀請,跟大家分享改善鼻子呼吸、嗅覺甚至外觀的「功能性鼻整形」的進展與作法。在鼻整形與顏面整型這塊領域當中,除了引領我入門的學長,也是我技術的老師許英哲醫師以外,對我最有啟發與幫助的就是凃醫師了。

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之下還有很多次專科的學門分類,例如耳科、鼻科、喉科、頭頸腫瘤、顏面整型重建、小兒,每個領域都是無垠無涯,越鑽研越是深感自己不足。所以我非常珍惜能有這樣的機會跟其他醫師交流討論,進而被啟發新的想法。



廣義來說,改善鼻子功能的手術即是功能性鼻整形





在演講當中,首先我提到整型(plasty),即是透過專業的技術,讓身體被修復、被重建、被取代的過程;坊間常常聽到的鼻整型(Rhinoplasty)則是專指發生在鼻部的整型手術;而我們專長的不只在乎外觀,更在乎鼻子的功能(Functional Rhinoplasty)。

這一切的概念與技術除了要有深厚紮實的解剖基礎,這兩年多除了臨床病人也接觸了許多大體老師的鼻子,讓我越來越理解人體的奧妙。只要有一點點細微精妙的改變,就可以帶來功能的轉變,進而讓生活更好。

近幾年有很多新的技術與研究,也慢慢讓整功能性鼻手術有更大的發展,無線射頻、旋轉刀抽吸、身體其他部位軟骨的轉植重建,各種研究均顯示這些手術,大大的改善了鼻塞的症狀,也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學無止境,只能持續精進





除了跟同好們分享功能性鼻整形外,也在現場聆聽了很多醫師的分享與討論,對於鼻功能的改善與鼻外型的重建又多了些新的眼光。

醫學與手術,就是這樣同時帶著與時俱進的科技感、逐步反省的實證科學、同時帶著藝術上的精雕細琢,我想這是身為醫師的辛苦之處,卻也是迷人之處。不忘本心,希望能在自我的每個微小的進步當中,讓更多人因此得到幫助。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是「鼻息肉」還是「鼻肉」?你以為的「鼻子長息肉」可能只是「下鼻甲肥厚」!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這樣的事情很常上演,不只一般民眾,很多醫師也搞不清楚,到底「鼻肉」跟「鼻息肉」有什麼不同,而錯誤的解釋不但浪費了資源,更製造了無謂的擔心。


在門診,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年幼但腦性麻痺的孩子,滿臉擔憂的跟我說:
「劉醫師,不好意思,我在外面看過其他醫師,他們說小朋友鼻子內有息肉要開刀,我很擔心,希望您能幫我看看接下來要怎麼處理,感謝您」

但在我簡單的診察與問診後,卻完全不像有長鼻息肉呀,我越看越是懷疑:
『你確定那個醫師是說鼻息肉嗎?我看起來不像誒,要排除的話我可能得幫小朋友做內視鏡了』
不管是症狀,還是我用鼻鏡看的樣子,病人應該都只有下鼻甲肥大的問題而已。

為了排除這個可能性,我只好幫這個小朋友做內視鏡,由於有腦性麻痺的關係,小朋友不是很能配合,縱然我盡可能的輕柔動作,加上媽媽的安慰鼓勵,整個過程仍然是一番奮戰,而最後也證實,小朋友並沒有長息肉,媽媽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樣的事情很常上演,不只一般民眾,很多醫師也搞不清楚,到底「鼻肉」跟「鼻息肉」有什麼不同,而錯誤的解釋不但浪費了資源,更製造了無謂的擔心。


鼻肉不是「鼻息肉」,而是正常的組織-鼻甲



只要對著鏡子做出豬鼻子的動作,若能看到鼻孔內的肉球,那就是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concha)前緣囉。大多數的人每側的鼻子有會有上中下共3個鼻甲,鼻甲被創造的目的是為了加溫、加濕與導引吸入的空氣。  鼻甲從前面看像顆球、側面看則是一條香腸,是原本就存在的「鼻肉」而非「鼻息肉」,是由表皮粘膜腺體、血管、皮下與結締組織還有骨頭構成的。下鼻甲肥大的對呼吸順暢度有巨大的影響,若影響呼吸需要積極的治療。


只要對著鏡子做出豬鼻子的動作,若能看到鼻孔內的肉球,那就是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concha)前緣囉。大多數的人每側的鼻子有會有上中下共3個鼻甲,鼻甲被創造的目的是為了加溫、加濕與導引吸入的空氣

鼻甲從前面看像顆球、側面看則是一條香腸,是原本就存在的「鼻肉」而非「鼻息肉」,是由表皮粘膜腺體、血管、皮下與結締組織還有骨頭構成的。下鼻甲肥大的對呼吸順暢度有巨大的影響,若影響呼吸需要積極的治療。


「鼻息肉」不是鼻肉,而是不正常的發炎組織增生



鼻息肉若很大的時候也會帶來鼻塞,但跟鼻肉是完全不同的,是原本不在我們鼻子內的發炎性產物,也沒有任何生理功能。通常外觀呈現胖胖水水軟嫩的樣子,跟鼻肉的樣子有很大的不同,對於我們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而言,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判斷,不會把鼻肉與鼻息肉搞混。  鼻息肉的產生跟鼻竇炎息息相關,是是兩側鼻及鼻竇廣泛性的發炎所導致。絕大多數都是由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可能會合併有氣喘或過敏現象。這種發炎產生的相關細胞激素(IL-4, IL-13)會導致發炎細胞的聚集劇集、組織水腫與纖維蛋白的沉積,造成鼻息肉的產生。


鼻息肉若很大的時候也會帶來鼻塞,但跟鼻肉是完全不同的,是原本不在我們鼻子內的發炎性產物,也沒有任何生理功能。通常外觀呈現胖胖水水軟嫩的樣子,跟鼻肉的樣子有很大的不同,對於我們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而言,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判斷,不會把鼻肉與鼻息肉搞混。

鼻息肉的產生跟鼻竇炎息息相關,是是兩側鼻及鼻竇廣泛性的發炎所導致。絕大多數都是由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可能會合併有氣喘或過敏現象。這種發炎產生的相關細胞激素(IL-4, IL-13)會導致發炎細胞的聚集劇集、組織水腫與纖維蛋白的沉積,造成鼻息肉的產生。


鼻肉與鼻息肉差一個字,但治療與預後差很大!



鼻肉鼻甲肥厚跟鼻息肉都可能會造成呼吸的阻塞,大大影響生活、工作、學習、睡眠等等,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需要積極的調整生活、搭配藥物甚至手術介入。然而兩者的治療與預後有著天差地遠的結果。  下鼻甲的肥厚在調整生活與使用藥物後可以得到改善,若不想持續用藥或想要徹底解決,有非常多的人選擇「鼻中隔鼻道成型手術」、「微創旋轉刀抽吸手術」、「無線射頻冷凝氣化手術」,可以顯著改善鼻塞過敏的症狀,算是安全有效復發機會低!  然而鼻息肉則是一種可能不斷復發的免疫疾病,藥物效果並不顯著,一但有症狀很可能需要手術處理。據統計就算手術後仍有35%在半年內復發(台灣約15%),終身復發率甚至高達5成。近年來有些新的免疫療法讓鼻息肉的治療有新的曙光,然而因昂貴並不普及。


鼻肉鼻甲肥厚跟鼻息肉都可能會造成呼吸的阻塞,大大影響生活、工作、學習、睡眠等等,小小的症狀卻有大大的影響,需要積極的調整生活、搭配藥物甚至手術介入。然而兩者的治療與預後有著天差地遠的結果。

下鼻甲的肥厚在調整生活與使用藥物後可以得到改善,若不想持續用藥或想要徹底解決,有非常多的人選擇「鼻中隔鼻道成型手術」、「微創旋轉刀抽吸手術」、「無線射頻冷凝氣化手術」,可以顯著改善鼻塞過敏的症狀,算是安全有效復發機會低!

然而鼻息肉則是一種可能不斷復發的免疫疾病,藥物效果並不顯著,一但有症狀很可能需要手術處理。據統計就算手術後仍有35%在半年內復發(台灣約15%)終身復發率甚至高達5成。近年來有些新的免疫療法讓鼻息肉的治療有新的曙光,然而因昂貴並不普及。


正確認識鼻塞原因,別再傻傻分不清鼻肉鼻息肉


我可以理解為了解釋方便,許多醫師會順著通俗說法,只要鼻子有塞住就說是鼻息肉,方便病人了解。然而我並不支持這樣的做法,身為醫師,我們有義務如實地傳達正確的醫療知識給民眾,畢竟這是兩種差異極大的疾病,魚目混珠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誤會。

不管是鼻肉還是鼻息肉,都歡迎找真正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來檢查並給予建議。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沒感冒睡覺一直鼻塞怎麼辦,鼻子塞住怎麼馬上通?鼻塞原因是什麼?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過敏、鼻塞、無法呼吸、下鼻甲肥大


鼻塞原因是什麼?睡覺鼻塞、沒感冒一直鼻塞、嬰兒鼻塞怎麼辦?鼻塞怎麼辦、鼻塞怎麼通,鼻塞馬上通真的可能嗎?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人生中某些時刻,曾經因為鼻塞到無法呼吸,甚至想要把手指整支放到鼻孔,只為了讓呼吸能更通暢一點?這次不講曾經看過病人的故事,因為我自己就曾經飽受其害!

每次我在整理抽屜、櫃子的時候,呼吸聲逐漸大聲、偶爾出現倒吸鼻涕的動作,講話變成鼻音很重,真要擤鼻涕好像量也沒有到很多,但無法順暢呼吸的感覺實在痛苦又疲憊。這種體質,連帶在感冒時也會比周遭人更嚴重難受。


鼻塞原因百百種,小小的阻塞有大大的痛苦



鼻塞常見的原因,過敏、感冒、鼻竇炎、下鼻甲肥厚、鼻息肉、鼻中隔彎曲、鼻翼塌陷,或是鼻涕分泌物太多、流鼻血、鼻內或鼻咽的腫瘤,都會大大造成我們鼻塞的痛苦。


鼻塞的原因百百種,小小的鼻子只要有一點點阻塞,不管是過敏、感冒、鼻竇炎、下鼻甲肥厚、鼻息肉、鼻中隔彎曲、鼻翼塌陷,或是鼻涕分泌物太多、流鼻血、鼻內或鼻咽的腫瘤,都會大大造成我們鼻塞的痛苦。

而在台灣由於過敏盛行率高,學齡前有10%左右的兒童開始有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到國小時期最高甚至每三個小朋友就有一個有過敏性鼻炎,成為造成大眾鼻塞最常見的原因。而且通常不像感冒鼻竇炎一兩週就過去,而是長達數年的辛苦。


鼻塞張口呼吸:造成嚴重的身體、心理與外觀的疾病


短短幾分鐘的鼻塞呼吸不順就夠惱人了,長期的鼻塞不但影響身體也影響心理,除了合併氣喘、睡眠呼吸中止及其他疾病,更會造成失眠、口乾、口臭。也因為長期口開呼吸,而在發育期間會造成牙齒排列發育異常,整個顏面的骨頭也會產生變形。


Adenoid Face, long face,mouth breathing


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圖片,從眼睛無神、暴牙且齒列不齊、小臉、下巴後縮、黑眼圈、下顎角發育不全、鼻骨彎曲以及駝背,每個變化都是互相影響,也會產生更多健康上的影響。


治療最常見的慢性鼻塞原因:過敏與下鼻甲肥厚



一般的下鼻甲不會堵呼吸道,肥厚的下鼻甲最常造成鼻塞


慢性鼻炎因為增加鼻子分泌物、影響鼻內循環的結果,就已經會造成鼻塞;而長期的發炎則會導致下鼻甲不可逆的肥厚增大,更加造成呼吸道的阻塞。有很多非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在看到鼻甲時會跟病人解釋為「鼻息肉」,事實上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的「肥厚鼻肉」





在這種過敏或其他慢性鼻炎與鼻甲肥厚造成的鼻塞,治療上的選擇需要以逐步進階方式處理,從生活習慣改變、藥物的使用,最後才是侵入性的治療。若未經完整的評估就直接採用手術,反而會破壞原本的鼻循環與粘膜功能,得不償失。

在生活調整上,可以於住家使用空氣清淨機、降低屋內濕度、用熱水定期清洗被單防瞞;戶外若需接觸粉塵或揮發物質,也應配戴口罩。當然也可以藉由過敏原檢測,準確預防、避免暴露過敏原。


先從生活習慣調節起,再來才是吃藥,最後是手術。


當藥物效果不彰,手術的方式有哪些呢?


解決下鼻甲肥厚造成的鼻塞,手術的目的就是使得下鼻甲的體積回到原本的狀態。傳統上會用雷射的方式燒灼下鼻甲的表面來達到效果,但除了復發率高,也破壞了原本仍有循環功能的粘膜,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少用。

近年來發展的手術方式有幾種:
1. 無線射頻冷凝汽化手術:時間短、出血很少、透過射頻能量,以水中鈉離子為媒介,以40-70度相對低溫汽化組織,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
2. 微創動力旋轉刀:時間短、出血較少、透過抽吸與旋絞的動力系統,在下鼻甲前端的小傷口進去,以不破壞表面的方式,縮減下鼻甲體積。
3. 傳統鼻中隔鼻道成型術:時間中等、出血中等,需住院觀察,效果佳、復發少,且可以合併其他功能性鼻整形的手術。


無線射頻冷凝汽化手術、微創動力旋轉刀、鼻中隔鼻道成型術


下鼻甲肥厚術後的注意事項


手術後前幾天其實不會有立即性的改善,因為傷口局部的水腫與血水會佔據原本呼吸的孔道,但這個正常現象應該很快就會改善。前面一週內為了怕再出血,應該避免劇烈活動、提重物、挖鼻孔、大力擤鼻涕等狀況。

術後的結痂是每個人的體質多少,可能也會影響術後呼吸狀況,但別擔心,只要依指示服藥與定期回診觀察清理傷口,很快就會改善原本鼻塞的狀況的。若是在觀察的過程中出現大量鼻血,別忘了趕快詢問醫師,或是盡快回診唷~


前面一週內為了怕再出血,應該避免劇烈活動、提重物、挖鼻孔、大力擤鼻涕等狀況。


別讓鼻塞,影響你美好的人生


鼻塞雖然只是小小的症狀,卻可以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尋找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評估、階段性的遵照醫囑治療,最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介入方式,別讓鼻塞,影響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