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聲帶長繭、發炎、沙啞怎麼辦?除了開刀手術外還有什麼治療方式呢?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雙側聲帶水腫,合併息肉、長繭結節,很少看到這麼嚴重的呢!


能夠把生硬的數學題目講的深入淺出,又讓學生如癡如醉的人不多,而莊老師就是其中一個。他的上課魅力十足,學生熱情的反應總讓他在台上的講解更加激情,直到那次破音......

「那時候學生笑的天花板快翻過去了,超級尷尬的!」莊老師說。認真上課的莊老師常須連續講很久的課,加上吃飯時間短,常常只能快速解決狼吞虎嚥。自那次破音後,他的喉嚨越來越怪,聲音越來越沙啞無力,甚至會有分岔的氣音出現,讓他非常困擾,只好來就診檢查。

「莊老師,您的聲帶正在抗議您該要休息了呢!」我一邊看著幫他檢查的內視鏡螢幕。「雙側聲帶水腫,合併息肉、長繭結節,很少看到這麼嚴重的呢!」這樣的狀況,正需要多面向的介入處理,共同治療了。

『劉醫師,我課很多......我不能沒辦法講話,我該要怎麼辦呢......?』莊老師很是憂心。但他也知道,聲音這溝通甚至是工作的工具,更需要好好保護珍惜,心裏下定了決心,就趁這次好好治療吧!


聲音沙啞無力好尷尬,緊又粗糙讓你不想講話



任何聲音的變化都可能造成我們身體的不適,以及人際溝通的極大障礙。而沙啞,從來不只是粗糙的嗓音,甚至包括語音的顫抖、氣音太重、軟弱無力、容易疲乏、無法控制的音調變化,以及緊縮的發聲,都可以歸類在「聲音沙啞」當中。


能說話發聲,其實是個非常美妙的恩典。想像一下,在日常上班上課正常與人互動的一天,我們不能說話唱歌,甚至無法發出任何低哼吟唱鳴,試著將自己置身買早餐的7-11、開會的辦公室、下班與親友聚餐的餐廳,這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

其實,任何聲音的變化都可能造成我們身體的不適,以及人際溝通的極大障礙。而沙啞,從來不只是粗糙的嗓音,甚至包括語音的顫抖、氣音太重、軟弱無力、容易疲乏、無法控制的音調變化,以及緊縮的發聲,都可以歸類在「聲音沙啞」當中。

沙啞的原因很多,舉凡急性或慢性的喉部發炎、良性的聲帶病灶、喉部癌症、神經性疾病、神經麻痺或緊張、其他感染或功能上的疾病,都會造成沙啞。而最常見造成持續性地沙啞,除了急慢性喉部發炎以外,就是本篇介紹的「良性的聲帶病灶」了。


聲帶結節長繭息肉或囊腫,到底是長在哪裏?



固有層(Lamina Propria)-淺、中、深共三層固有層 *淺層固有層又稱Reinke's layer:是聲帶最柔軟的地方,發聲共振最主要的地方,同時也是聲帶良性病灶,如結節、長繭、息肉、囊腫、纖維化等最常發生的地方。


發聲(Phonation)是肺部空氣由下而上震動聲帶粘膜,並透過精密的聲帶肌肉運動而有不同的聲音。而語言(Speech)的產生,則是發聲(Phonation),加上共鳴(Resonance)咬字(Articulation)共同合作而成。

聲帶的位置約在男生喉結的位置,在青春期約13歲左右分層慢慢成熟,大概可以分成三層:

1. 表皮(Epithelium)-最外面的保護層。最外層,病灶通常是黴菌感染、角化後的紅斑(erythroplakia)、白斑(leukoplakia)造成。

2. 固有層(Lamina Propria)-淺、中、深共三層固有層
*淺層固有層又稱Reinke's layer:是聲帶最柔軟的地方,發聲共振最主要的地方,同時也是聲帶良性病灶,如結節、長繭、息肉、囊腫、纖維化等最常發生的地方

*中層與深層固有層構成韌帶(Vocal ligament):中層最厚也最多彈性蛋白(Elastin),深層最堅韌也最多膠原蛋白(Collagen)。通常年齡越大會使得彈性變少、膠原變多,整個聲帶變硬

3. 肌肉(Vocalis Muscle): 協助聲帶關閉、粘膜放鬆(頻率變低)。


常見的聲帶良性病灶:一次看懂長繭、息肉、結節的差異



一般聲帶病灶:包含結節/長繭(Nodule)、息肉(Polyps)、囊腫(Cyst)、纖維腫(Fibrous Mass)、反應性腫(Reactive)、非特異性腫(Nonspecific)、偽囊腫(Pseudocyst)等等。


一般聲帶病灶:包含結節/長繭(Nodule)、息肉(Polyps)、囊腫(Cyst)、纖維腫(Fibrous Mass)、反應性腫(Reactive)、非特異性腫(Nonspecific)、偽囊腫(Pseudocyst)等等。

-聲帶結節(Nodule):俗稱聲帶長繭,多半是聲帶過度使用或刺激導致。透過語言治療、飲食控制、聲音使用的改變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控制。 
-聲帶息肉(Polyps):聲帶上突出的內含膠狀物的小息肉,可能跟聲帶受傷出血有關。比較不會影響聲帶粘膜震動,卻可能因為影響聲帶閉合造成氣音重。
-聲帶囊腫(Cyst): 聲帶表皮下或是韌帶旁的一個不同包起來的囊腫,表面看起來還好,但越深的囊腫對於聲帶震動影響較大。 
-其他:纖維腫(Fibrous Mass)、反應性腫(Reactive)、非特異性腫(Nonspecific)、偽囊腫(Pseudocyst)都可能造成聲音的嚴重影響。 


聲帶結節(Nodule):俗稱聲帶長繭,多半是聲帶過度使用或刺激導致。透過語言治療、飲食控制、聲音使用的改變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控制。  -聲帶息肉(Polyps):聲帶上突出的內含膠狀物的小息肉,可能跟聲帶受傷出血有關。比較不會影響聲帶粘膜震動,卻可能因為影響聲帶閉合造成氣音重。 -聲帶囊腫(Cyst): 聲帶表皮下或是韌帶旁的一個不同包起來的囊腫,表面看起來還好,但越深的囊腫對於聲帶震動影響較大。  -其他:纖維腫(Fibrous Mass)、反應性腫(Reactive)、非特異性腫(Nonspecific)、偽囊腫(Pseudocyst)都可能造成聲音的嚴重影響。


繁雜性疾病:聲帶固有層發炎水腫(Reinke's edema)、風濕免疫疾病(Rheumatologic)、聲帶肉芽腫(Granuloma)。

-聲帶固有層發炎水腫(Reinke's edema):跟聲帶過度使用、抽菸、咽喉逆流、甲狀腺低下有關。減少物質傷害與生活型態調整是第一要務。
-聲帶肉芽腫:頑固難以治療,跟手術插管傷害、咽喉逆流有關係。
-其他風濕免疫疾病:如Wegner血管炎、Amyloidosis沈積、Sarcoidosis、類風濕性關節炎


-聲帶固有層發炎水腫(Reinke's edema):跟聲帶過度使用、抽菸、咽喉逆流、甲狀腺低下有關。減少物質傷害與生活型態調整是第一要務。 -聲帶肉芽腫:頑固難以治療,跟手術插管傷害、咽喉逆流有關係。 -其他風濕免疫疾病:如Wegner血管炎、Amyloidosis沈積、Sarcoidosis、類風濕性關節炎


疤痕及聲帶溝:因固有層減少造成疤痕(Scar)、聲帶溝(Sulcus)

-疤痕(Scar):因聲音過度使用造成粘膜減少,並且被纖維細胞填起來
-聲帶溝(Sulcus Vocalis):因聲音過度使用造成粘膜減少,並且變成裂縫的樣子。有些聲帶水腫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疤痕(Scar):因聲音過度使用造成粘膜減少,並且被纖維細胞填起來 -聲帶溝(Sulcus Vocalis):因聲音過度使用造成粘膜減少,並且變成裂縫的樣子。有些聲帶水腫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利用嗓音障礙量表VHI-10等聲音小測驗,了解自己聲音主觀現況



我們可以透過上面嗓音障礙量表VHI-10表格,藉由生活當中實際的小觀察,來量化自己的聲音障礙。醫師也會主觀透過日本音聲學會的GRBAS(完全正常0到很嚴重3分來計算),包括整體音質(Grade)、粗嗓(Roughness)、氣息聲(Breathiness)、無力度(Asthenia)、嗓音緊困(Strain)來評估。


看了這麼多的東西,只是藉著機會一睹平常看不到的聲帶與造成沙啞的元兇到底是什麼樣子。而實際上問題的嚴重度、需不需要治療等等,完全取決於主觀上這樣的聲音怎麼影響生活。

我們可以透過上面嗓音障礙量表VHI-10表格,藉由生活當中實際的小觀察,來量化自己的聲音障礙。醫師也會主觀透過日本音聲學會的GRBAS(完全正常0到很嚴重3分來計算),包括整體音質(Grade)、粗嗓(Roughness)、氣息聲(Breathiness)、無力度(Asthenia)、嗓音緊困(Strain)來評估。

當然,仍有其他主觀項目如複聲、失聲、嗓音中斷等各式各樣的描述來評估。


找對醫師做內視鏡檢查,讓聲帶疾病無所遁形



最古早時期,醫師透過立燈照射頭部反射鏡,將光線照亮口咽腔;再利用一個小鏡子放在舌頭後端,藉此將光線再反射到更深的咽喉部,來取得喉嚨的影像。而現今科技演變,內視鏡方便快速簡單又可以門診進行,儼然成為耳鼻喉科醫師探視喉部的眼睛一樣,成為標準的檢查之一。  而內視鏡加上頻閃光源(Stroboscope)或其他窄頻影像(narrow band imaging),更可以幫助我們深度檢查藏在粘膜下細微的變化。


最古早時期,醫師透過立燈照射頭部反射鏡,將光線照亮口咽腔;再利用一個小鏡子放在舌頭後端,藉此將光線再反射到更深的咽喉部,來取得喉嚨的影像。而現今科技演變,內視鏡方便快速簡單又可以門診進行,儼然成為耳鼻喉科醫師探視喉部的眼睛一樣,成為標準的檢查之一。

而內視鏡加上頻閃光源(Stroboscope)或其他窄頻影像(narrow band imaging),更可以幫助我們深度檢查藏在粘膜下細微的變化。

透過音頻分析如多向度嗓音分析系統MDVP(Multi-Dimensional Voice Program),也可以更客觀分析我們發音的頻率擾動度(Jitter)、振幅擾動度(Shimmer)、頻率擾動度商數(PPQ)、振幅擾動度商數(APQ)、諧和音與噪音的比值(harmonic to noise ratio, HNR)、頻率廣度、最長持續發音時間等等,來幫助我們診斷與評估治療方向。


聲帶治療,需要醫病雙方循序漸進、共同努力



從最基礎的個人生活調整,有長遠影響的語言治療,加上藥物的輔佐,以及最關鍵的手術介入的處理,才能根治疾病,並且避免復發。


聲帶疾病的治療,需要醫病雙方循序漸進、共同努力。從最基礎的個人生活調整,有長遠影響的語言治療,加上藥物的輔佐,以及最關鍵的手術介入的處理,才能根治疾病,並且避免復發。

生活調整的部分,除了戒掉菸、酒、檳榔等有害刺激物質,太燙太辣或油炸類的刺激性食物也應該避免。除此之外,我也會建議減少咖啡、巧克力、太酸的水果,避免咽喉逆流造成持續傷害。飯後也應避免平躺、運動時避免穿太緊身的衣褲。


生活調整的部分,除了戒掉菸、酒、檳榔等有害刺激物質,太燙太辣或油炸類的刺激性食物也應該避免。除此之外,我也會建議減少咖啡、巧克力、太酸的水果,避免咽喉逆流造成持續傷害。飯後也應避免平躺、運動時避免穿太緊身的衣褲。


語言治療是非常複雜精湛的專業,透過語言治療師的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在各種嗓音的疾病上得到顯著的進步,也會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用聲音習慣。在慢性咽喉炎的生活調整當中,語言治療的核心概念也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做更好的調適,可粗分為三大核心:

-聲音衛生:時常喝水潤喉避免聲帶乾燥、避免咽喉逆流的食物造成近一步傷害
-避免傷害:說話輕聲細語、慢條斯理、時常休息;避免菸酒等直接傷害的攝取
-協調訓練:訓練呼吸、發聲、共振的訓練,更增加語音傳達的效率。


-聲音衛生:時常喝水潤喉避免聲帶乾燥、避免咽喉逆流的食物造成近一步傷害 -避免傷害:說話輕聲細語、慢條斯理、時常休息;避免菸酒等直接傷害的攝取 -協調訓練:訓練呼吸、發聲、共振的訓練,更增加語音傳達的效率。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調整飲食控制以外,選擇適當的藥物更可以增加恢復的效率。例如我們會使用胃酸的抑制劑,如氫離子幫浦抑制、H2阻斷劑、或類似部分藻膠酸成分的制酸劑,來協助減少逆流的物質傷害,甚至可以保護喉嚨粘膜,減少不適合感覺。


適當的藥物更可以增加恢復的效率


除了聲帶長繭以外,聲帶良性病灶多半對於藥物以及語言治療的效果除了時間長,效果也並不明顯,因此手術介入治療非常重要,可以粗分成兩大類別,包括注射治療,與喉部顯微手術。


聲帶良性病灶多半對於藥物以及語言治療的效果除了時間長,效果也並不明顯,因此手術介入治療非常重要,可以粗分成兩大類別,包括注射治療,與喉部顯微手術。


注射治療:可以透過門診注射類固醇來治療良性病灶,可以從嘴巴進去打,或是從脖子進去打。一般來說約有8成的治療率,5成左右的小病灶可以完全消失,打完1-3周就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聲帶注射也可以使用自體血清生長因子(PRP)、玻尿酸、自體脂肪移植來處理不同的聲帶疾病。


可以透過門診注射類固醇來治療良性病灶,可以從嘴巴進去打,或是從脖子進去打。一般來說約有8成的治療率,5成左右的小病灶可以完全消失,打完1-3周就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聲帶注射也可以使用自體血清生長因子(PRP)、玻尿酸、自體脂肪移植來處理不同的聲帶疾病。


喉部顯微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透過喉頭鏡進入喉部直接處理病灶,脖子完全不會有任何傷口,適用於較大較嚴重的病症。目前內視鏡技術的高度發展,某些特定病例可以不用全身麻醉即可在門診處理。


喉部顯微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透過喉頭鏡進入喉部直接處理病灶,脖子完全不會有任何傷口,適用於較大較嚴重的病症。目前內視鏡技術的高度發展,某些特定病例可以不用全身麻醉即可在門診處理


門診當中有非常多案例都可以透過以上介紹的治療方式得到理想的聲音治療,考量到每個人不同的病況、可以配合的治療時間,採取多層次整合來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聲帶水腫聲音得到改變

聲帶息肉、聲帶長繭結節得到治療


術後保養勤照顧,一輩子健康好聲音



不管是開刀完還是注射後,雖然很快就可以看到效果,但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習慣或再次刺激而造成復發。因此每個術後的病人,我都會建議:術後3-7天先不要講話或用喉嚨發聲,並且輕聲細語2週。  維持非刺激性的飲食,避免酒精、油炸、太辣的食物至少要三週;而良好的聲音習慣、慢慢講、輕輕講、常潤喉、用對發聲技巧、健康均衡的飲食,這應該是你我一輩子都該保持的好習慣。相信你也可以輕鬆自然的說話、唱歌,健康到老~


不管是開刀完還是注射後,雖然很快就可以看到效果,但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習慣或再次刺激而造成復發。因此每個術後的病人,我都會建議:術後3-7天先不要講話或用喉嚨發聲,並且輕聲細語2週。

維持非刺激性的飲食,避免酒精、油炸、太辣的食物至少要三週;而良好的聲音習慣、慢慢講、輕輕講、常潤喉、用對發聲技巧、健康均衡的飲食,這應該是你我一輩子都該保持的好習慣。相信你也可以輕鬆自然的說話、唱歌,健康到老~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鼻部手術後會要注意什麼呢?不舒服會持續多久呢?術後須知一次告訴你~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在開刀之前,除了詳細了解醫師手術的範圍、手術的方法,也需要了解手術可能得併發症。除此以外,讓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鼻子開刀到底會不會痛啊?」、「開刀完要注意些什麼呢?」、「要住院住幾天啊?」、「開完刀會有什麼感覺呢?」又「多久復原呢?」


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彎曲、慢性肥厚性鼻炎、鼻息肉與鼻整形是最常見的鼻部手術,當生活調整加上藥物治療無效,仍然影響生活時,這時候我們就會採取近一步的手術治療。

在開刀之前,除了詳細了解醫師手術的範圍、手術的方法,也需要了解手術可能得併發症。除此以外,讓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鼻子開刀到底會不會痛啊?」、「開刀完要注意些什麼呢?」、「要住院住幾天啊?」、「開完刀會有什麼感覺呢?」又「多久復原呢?


入院之後會經歷什麼樣的流程,提綱挈領帶你走一次



第一天住院:術前檢查日。 為了確保麻醉與手術的安全,通常會安排抽血、胸部X光、心電圖、手術部位的進階影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等等),完成後會再安排麻醉科照會,確定麻醉的安全性。手術主治醫師也會再次解釋計畫,並提供術前的詢問。  第二天住院:手術日。  第三天住院:術後第一天觀察日。 通常會觀察出血狀況與併發症,並適度清理術後傷口。對於簡單手術的病人,甚至可以提早出院。  第四天住院:術後第二天觀察日/出院日。 通常會移除止血棉,適度清理術後傷口。對於簡單到中度手術的病人,可以出院。  第五天、第六天住院:術後觀察/可以出院。


這幾年來,台灣的鼻部的手術為了提升醫療品質與降低病人的恐懼,越來越多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我在2017年參加世界鼻科醫學大會(Rhinology World Congress 2017)時,與來自美國的講者聊天時,他們也提到因為美國醫療費用高昂,多半都只能局部麻醉,甚至當天就得出院。

既然在台灣因為醫療普及與發達,要執行全身麻醉與住院密集照顧相對容易,若非特殊情形,我們通常會安排全身麻醉並須要住院3-6天不等,兼顧病人的感受與照顧的品質。以下我們會就我所在的醫院大概的流程簡短介紹,各個醫療院所可能稍有差異。

第一天住院:術前檢查日。
為了確保麻醉與手術的安全,通常會安排抽血、胸部X光、心電圖、手術部位的進階影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等等),完成後會再安排麻醉科照會,確定麻醉的安全性。手術主治醫師也會再次解釋計畫,並提供術前的詢問。

第二天住院:手術日。

第三天住院:術後第一天觀察日。
通常會觀察出血狀況與併發症,並適度清理術後傷口。對於簡單手術的病人,甚至可以提早出院。

第四天住院:術後第二天觀察日/出院日。
通常會移除止血棉,適度清理術後傷口。對於簡單到中度手術的病人,可以出院。

第五天、第六天住院:術後觀察/可以出院。


直擊最誠實的感受!術後究竟會有什麼感覺?



術後當天:  麻醉醒來時由於止血棉塞住鼻孔,會有只能用嘴巴呼吸的溺水感受。同時因為麻醉藥物作用的關係,會有稍微頭暈頭痛想睡、噁心甚至嘔吐(通常會出現在年輕女性)的感覺。疼痛感受不明顯,喉嚨會一直吞到血水分泌物,算是比較不舒服的一天。  術後第一天: 麻醉藥物退後,那些頭暈噁心感受大幅改善,開始注意到鼻子塞住的不舒服感。會覺得臉部悶脹、手術部位最疼痛的時候,但通常藥物可以控制。血水分泌物的狀況有稍微減少但仍持續,會是手術後最悶脹的一天。  術後第二天: 由醫師抽吸部分作用完的止血棉以及血塊,是住院中相對不舒服的一部分,清完之後會有短暫3小時左右的通暢,接著又會有鼻子被分泌物塞住。悶脹、疼痛、出血與分泌物的感受都會顯著改善。部分病人可以出院。  術後第三/四天: 抽吸剩餘的止血棉與血塊和分泌物。這次的疼痛感受會大幅減少,鼻子通暢的持續時間也會大幅增加,出血的狀況非常少,是穩定可以出院的狀態。


術後當天: 
麻醉醒來時由於止血棉塞住鼻孔,會有只能用嘴巴呼吸的溺水感受。同時因為麻醉藥物作用的關係,會有稍微頭暈頭痛想睡、噁心甚至嘔吐(通常會出現在年輕女性)的感覺。疼痛感受不明顯,喉嚨會一直吞到血水分泌物,算是比較不舒服的一天。

術後第一天:
麻醉藥物退後,那些頭暈噁心感受大幅改善,開始注意到鼻子塞住的不舒服感。會覺得臉部悶脹、手術部位最疼痛的時候,但通常藥物可以控制。血水分泌物的狀況有稍微減少但仍持續,會是手術後最悶脹的一天。

術後第二天:
由醫師抽吸部分作用完的止血棉以及血塊,是住院中相對不舒服的一部分,清完之後會有短暫3小時左右的通暢,接著又會有鼻子被分泌物塞住。悶脹、疼痛、出血與分泌物的感受都會顯著改善。部分病人可以出院。

術後第三/四天:
抽吸剩餘的止血棉與血塊和分泌物。這次的疼痛感受會大幅減少,鼻子通暢的持續時間也會大幅增加,出血的狀況非常少,是穩定可以出院的狀態。




開刀後回家之後要注意什麼呢?


至於飲食的部分,西醫的觀點主要是避免刺激物,例如菸酒檳榔、太辣太補的食物應該先禁止;可以先清淡飲食、補充蔬果維生素。另外也建議術後可以使用洗鼻器適度沖洗鼻內傷口,可以減少分泌物與阻塞感,對於術後恢復狀況與感受也會有不小的幫助。



手術後前幾天其實不會有立即性的改善,因為傷口局部的水腫與血水會佔據原本呼吸的孔道,但這個正常現象應該很快就會改善。前面一週內為了怕再出血,應該避免劇烈活動、提重物、挖鼻孔、大力擤鼻涕等狀況。大概第二週就可以適度回復原本工作的強度。

術後的結痂是每個人的體質多少,可能也會影響術後呼吸狀況,但別擔心,只要依指示服藥與定期回診觀察清理傷口,很快就會改善原本鼻塞的狀況的。若是在觀察的過程中出現大量鼻血,別忘了趕快詢問醫師,或是盡快回診唷~

至於飲食的部分,西醫的觀點主要是避免刺激物,例如菸酒檳榔、太辣太補的食物應該先禁止;可以先清淡飲食、補充蔬果維生素。另外也建議術後可以使用洗鼻器適度沖洗鼻內傷口,可以減少分泌物與阻塞感,對於術後恢復狀況與感受也會有不小的幫助。


耐心等待、定期回診、輔助洗鼻,讓復原更快更穩定



耐心等待、定期回診、輔助洗鼻,讓復原更快更穩定


回診追蹤是很必要的,除了看病理報告確定診斷,更能觀察傷口恢復的情形。醫師可以藉由儀器與工具,將鼻內剩餘的止血棉、分泌物、血塊與結痂移除,幫助呼吸道更加通暢、維持時間更久。

在等待復原的過程雖然痛苦與漫長,甚至最久可能要兩個月才會到最佳狀態。雖然偶爾會擔心害怕,但只要耐心等待、細心照顧、定期回診,避免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相信美好順暢的呼吸不遠了:)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意外發現甲狀腺結節與腫大,該要開刀手術嗎? 5分鐘認識原因症狀、穿刺檢查、何時需手術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謹以本篇文章感謝國際甲狀腺大師江豐裕教授,毫不保留地傳承給我甲狀腺的知識與手術技巧。在高醫江教授的嚴格教導訓練下,使我秉持一貫嚴謹、專注、持續更新的態度面對甲狀腺手術。


為什麼會長這個啊?那這個要開刀嗎?超音波檢查會痛嗎?要抽血檢查嗎?到底是不是癌症啊?這個要做什麼治療啊?不要吃什麼會比較好嗎?多半都是無意間發現的


劉醫師,這個......是不是癌症啊?」黃大姐反覆的捏著自己的頸部,皮膚都變紅了。

『摸起來大概1-2公分,不只一顆,表面平滑,應該是甲狀腺結節,不過要確認診斷還是需要幫你做超音波檢查唷』面對她的焦慮,我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像黃大姐這樣的人其實非常多,多半都是洗澡摸到,或是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

為什麼會長這個啊?那這個要開刀嗎?超音波檢查會痛嗎?要抽血檢查嗎?到底是不是癌症啊?這個要做什麼治療啊?不要吃什麼會比較好嗎?」她焦急地丟出一連串的問題。身為甲狀腺病人的家屬,我完全理解黃大姐想知道這些的心情。


不要懷疑,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有甲狀腺異常



甲狀腺在頸部中線的下方,胸骨的上方,形狀像是蝴蝶展翅一樣,包覆在氣管上。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跟我們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醫院實習的時候,當時我的老師,也是新陳代謝科的權威蕭璧容主任總是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甲狀腺的問題唷~」來描述甲狀腺異常的普遍性,在了解甲狀腺的疾病之前,我們需要好好認識甲狀腺到底在哪裡,又擔負了身體的什麼功能呢?

甲狀腺在頸部中線的下方,胸骨的上方,形狀像是蝴蝶展翅一樣,包覆在氣管上。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跟我們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甲狀腺的疾病,要不就是「型態異常」,要不就是「功能異常」,或者兩者皆異常


型態異常:也就是型態外觀出現變化,例如甲狀腺腫大、結節、囊腫、鈣化、癌症等變化,透過觸診理學檢查、超音波或穿刺、電腦斷層等等可以知道。這篇文章主要探討這部分。  功能異常:也就是其主管的新陳代謝內分泌異常,最常見就是甲狀腺亢進,或是甲狀腺低下。關於功能的問題將會於另外的文章解釋。


型態異常:也就是型態外觀出現變化,例如甲狀腺腫大、結節、囊腫、鈣化、癌症等變化,透過觸診理學檢查、超音波或穿刺、電腦斷層等等可以知道。這篇文章主要探討這部分。

功能異常:也就是其主管的新陳代謝內分泌異常,最常見就是甲狀腺亢進,或是甲狀腺低下。關於功能的問題將會於另外的文章解釋。


甲狀腺腫大、結節、囊腫、鈣化、癌症等變化


甲狀腺結節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呢?



大概三成到五成的人有甲狀腺結節,一成的人甲狀腺結節甚至會大於1公分。女性發生的機率大概是男性的4倍,隨著年齡增長也會增加發生的機率。抽煙、碘攝取缺乏、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喝酒等等也會增加甲狀腺結節的發生機率。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是沒有症狀的,多半都是剛好安排健康檢查時無意間理學檢查或影像檢查發現的。有5%的結節會造成壓迫症狀,有5%的結節會合併「功能異常」。


甲狀腺結節是最常見的「型態異常」,大概三成到五成的人有甲狀腺結節,一成的人甲狀腺結節甚至會大於1公分。女性發生的機率大概是男性的4倍,隨著年齡增長也會增加發生的機率。抽煙、碘攝取缺乏、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喝酒等等也會增加甲狀腺結節的發生機率。

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是沒有症狀,多半都是剛好安排健康檢查時無意間理學檢查或影像檢查發現的。有5%的結節會造成「壓迫症狀,有5%的結節會合併「功能異常」。

壓迫症狀:造成美觀問題的頸部腫塊、壓迫氣管造成呼吸困難、壓迫食道造成吞嚥異常,或是壓迫到神經造成聲帶麻痹沙啞。

功能症狀: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


功能症狀: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


追根究底我們所擔心的是:只是良性結節?還是恐怖的癌症?



結節雖然近九成都是良性的,包括各種細胞過度增生、水泡、囊腫、以及各個細胞發展的腺瘤。但仍有約一成(5-14%)是癌症。通常小於30歲、大於55歲、家族有甲狀腺癌、頭頸部放射線治療過、結節大於2公分。


結節雖然近九成都是良性的,包括各種細胞過度增生、水泡、囊腫、以及各個細胞發展的腺瘤。但仍有約一成(5-14%)是癌症。通常小於30歲、大於55歲、家族有甲狀腺癌、頭頸部放射線治療過、結節大於2公分

甲狀腺癌乍聽很可怕,但其中九成都是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如乳突癌(Papillary carcinoma)、濾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有著良好的存活率,相比身體上下其他癌症,這類的甲狀腺癌甚至在治療後可以跟正常人一樣。

當然也有相對危險的癌症,像是髓質癌(Medullary Carcinoma)、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rcinoma)、淋巴癌、轉移癌,對於周邊神經血管與淋巴結有更高度的侵犯,治療除了需要手術,也需要合併放射碘或其他治療。


不放心?快檢查,讓甲狀腺疾病無所遁形



最佳的黃金診斷工具,就是超音波檢查,並透過即時的影像定位做穿刺抽吸,對於良性惡性有很高的檢測率。


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檢查可以透過抽血,而結節腫大等型態上的檢查,靠的就是影像囉。最佳的黃金診斷工具,就是超音波檢查並透過即時的影像定位做穿刺抽吸,對於良性惡性有很高的檢測率。當然也可以用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正子攝影(PET)以及甲狀腺核子醫學的影像。

「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穿刺抽吸」已經是最標準的檢查,但到底醫師是看到什麼才會決定要抽吸呢?當醫師看到結節或甲狀腺腫瘤邊緣不規則、包膜不完整、腫瘤高徑大於橫徑、內部血流豐富、微小鈣化點、神經侵犯症狀或頸部淋巴轉移,這些懷疑惡性的特徵都應該要穿刺抽吸檢查。


但到底醫師是看到什麼才會決定要抽吸呢?當醫師看到結節或甲狀腺腫瘤邊緣不規則、包膜不完整、腫瘤高徑大於橫徑、內部血流豐富、微小鈣化點、神經侵犯症狀或頸部淋巴轉移,這些懷疑惡性的特徵都應該要穿刺抽吸檢查。


通常越是有上述惡性的特徵,就會積極穿刺抽吸檢查;反之若是單純的結節或囊腫,則不建議穿刺抽吸。近年因科技進步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超音波檢查若無抽吸,也可自費升級「人工智慧腫瘤分析」,以AI大數據分析、腫瘤自動圈選、視覺化彩色圖像等功能,精準判斷良性惡性。


有結節讓你寢食難安?四大條件告訴你何時需要開刀



1. 高度懷疑或確定是癌症:也就是上述現代細胞學當中已經明確給予建議要開刀的,我們也會按照國際標準建議病人開刀。  2. 造成吞嚥或呼吸呼吸困難的壓迫症狀:這類的病人大概佔5%左右,就算穿刺抽吸結果是良性的,但為了紓緩症狀,也可以安排手術。  3. 快速長大或大於4公分的腫瘤:這類影響外觀或是造成心理壓力的腫瘤,在醫病雙方共同作出決定後,也是適合手術。  4. 無法控制的甲狀腺亢進:這個部分會在另外的篇幅談到,但在藥物無法控制的甲狀腺亢進,手術會是個很好的選擇。


透過上述高科技的精密檢查,以及穿刺抽吸的病理結果,美國癌症研究院(NCI)找來各路專家,以現代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 (BSRTC),來提供我們醫療人員治療的建議。


透過上述高科技的精密檢查,以及穿刺抽吸的病理結果,美國癌症研究院(NCI)找來各路專家,以現代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 (BSRTC),來提供我們醫療人員治療的建議。


雖然看起來複雜難解,臨床上我們實際上給予建議時,在面對這幾個狀況也會建議病人開刀:

1. 高度懷疑或確定是癌症:也就是上述現代細胞學當中已經明確給予建議要開刀的,我們也會按照國際標準建議病人開刀。

2. 造成吞嚥或呼吸呼吸困難的壓迫症狀:這類的病人大概佔5%左右,就算穿刺抽吸結果是良性的,但為了紓緩症狀,也可以安排手術。

3. 快速長大或大於4公分的腫瘤:這類影響外觀或是造成心理壓力的腫瘤,在醫病雙方共同作出決定後,也是適合手術。

4. 無法控制的甲狀腺亢進:這個部分會在另外的篇幅談到,但在藥物無法控制的甲狀腺亢進,手術會是個很好的選擇。


手術開刀以外,還有什麼治療方式呢?



「謹慎觀察、密切追蹤」其實是多數甲狀腺結節的「第一線治療」,甚至有人追蹤終身也沒有變化呢。另外還有很多的過渡治療可以選擇,依照病人合適的狀況可以使用「含碘藥物補充」、「放射碘治療」,以及針對囊腫的「酒精注射治療」。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也有「微創無線射頻甲狀腺消融治療」,針對良性甲狀腺結節又不想開刀留疤、不想住院的患者。只需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治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不易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副作用也較小。術後第一個月甲狀腺體積可縮減約36~66%,六個月後可縮減約50~78%,第12個月後可縮減約60~88%。


看了這麼多恐怖的症狀,好像一發現結節就有了陰霾,似乎只有開刀才能解決了是嗎?其實前面提到的有個重點是,多數的結節是良性可以持續追蹤的,「謹慎觀察、密切追蹤」其實是多數甲狀腺結節的「第一線治療」,甚至有人追蹤終身也沒有變化呢。

另外還有很多的過渡治療可以選擇,依照病人合適的狀況可以使用「含碘藥物補充」、「放射碘治療」,以及針對囊腫的「酒精注射治療」。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也有「微創無線射頻甲狀腺消融治療」,針對良性甲狀腺結節又不想開刀留疤、不想住院的患者。只需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治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不易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副作用也較小。術後第一個月甲狀腺體積可縮減約36~66%,六個月後可縮減約50~78%,第12個月後可縮減約60~88%。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也有「微創無線射頻甲狀腺消融治療」,針對良性甲狀腺結節又不想開刀留疤、不想住院的患者。只需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治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不易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副作用也較小。術後第一個月甲狀腺體積可縮減約36~66%,六個月後可縮減約50~78%,第12個月後可縮減約60~88%。


用標準化手術避開三大併發症,開刀手術治療不用再提心吊膽



我們利用標準化手術,使用「神經監測器」來保護喉返神經、使用各種「高能量止血器械」來減少出血以及保存副甲狀腺,更能用「組織修復止血膠」等來照顧傷口。輔助以影像與錄音紀錄聲帶狀態、動態性追蹤鈣離子濃度,讓整個照護更加全面完整。


當然,當甲狀腺的結節與症狀無法再以保守的觀察或藥物治療的時候,開刀手術往往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標準治療。但甲狀腺的旁邊有著豐富的血管供應、喉返神經與上喉神經的支配,以及掌管體內鈣離子平衡的副甲狀腺,讓甲狀腺手術成為精密且需要高度專注的困難手術

近年的研究都越來越捨棄過去單純將結節「挖除」的手術,不但極容易復發又增加風險性,對病人沒有太大的利益。現在的標準治療是「至少單側切除甲狀腺」為基底,有需要則「甲狀腺全葉切除」,甚至在部分癌症的病人需要合併頸部淋巴清除手術。

手術最可怕的併發症,包含危及生命的術後頸部血腫、聲帶麻痺,以及鈣離子不平衡造成的手麻與心臟問題。我與老師江豐裕教授在一千例甲狀腺手術的觀察性研究曾發現,我們的「併發症」只有世界平均的1/10,「安全性」可以說是世界之最,但甲狀腺手術仍不是零風險手術。

近年靠著科技發展,我們利用標準化手術,使用「神經監測器」來保護喉返神經、使用各種「高能量止血器械」來減少出血以及保存副甲狀腺,更能用「組織修復止血膠」等來照顧傷口。輔助以影像與錄音紀錄聲帶狀態、動態性追蹤鈣離子濃度,讓整個照護更加全面完整。

至於開刀方式要頸部傷口、內視鏡手術還是達文西手術,放射碘治療與飲食注意事項,之後會另外寫文章討論。


悉心照顧、細心追蹤才能常保安康、不再焦慮



術後定期回診,追蹤超音波、甲狀腺素、甲狀腺蛋白等,才可以及早發現任何可疑的病灶。  甲狀腺結節並不可怕,只要積極追蹤,適當治療,選擇適合的方式與工具避免併發症,並能在治療後穩定回診追蹤,相信不再是個讓人寢食難安的重擔。


手術或治療後,配合醫師指示照顧傷口,加上目前坊間很多除疤凝膠等產品,在6-12個月後疤痕會淡化到可接受的範圍。術後定期回診,追蹤超音波、甲狀腺素、甲狀腺蛋白等,才可以及早發現任何可疑的病灶。

甲狀腺結節並不可怕,只要積極追蹤,適當治療,選擇適合的方式與工具避免併發症,並能在治療後穩定回診追蹤,相信不再是個讓人寢食難安的重擔。


更多閱讀: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打鼾吵、睡不飽、白天倒」不只打鼾,原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打鼾大聲、鼾聲如雷,半夜驚醒,白天都沒有精神,原來不只是打鼾,更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劉醫師,你今天一定要好好講清楚這是什麼情況!?」郭大姐拎著她滿臉無奈的老公,氣沖沖地走進診間,一把壓著她先生坐在診療椅上,活像個玩偶似的。

『痾......請問是怎麼了嗎?』初次見面,我的尷尬加上她先生的無奈,兩個男人啞然失笑。

「他整個晚上打鼾,吵得我快要發瘋,三十年來天天有,現在竟然越來越嚴重!」她先生滴咕著說(哪有這麼嚴重......)

「超級吵,你自己不知道!還會半夜突然坐起來說夢話,快把我嚇死!」她先生無辜地囁嚅著說(哪有那麼誇張......),帶著中年男子慣性的聳肩攤手,好像都是太太大驚小怪的樣子。

兩人就在我面前你一言我一語的,我起初帶著不失禮貌的微笑聽著,但隨著兩人的互動,透露的資訊越來越多,我笑容漸漸凝結。聽起來先生的狀況可能不是一般的打鼾而已,睡不飽、睡夢中偶爾醒來深呼吸等等,這已經不只是打鼾了,而很有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源自於呼吸道的塌陷



最常見的有軟齶與懸雍垂的後方塌陷,以及舌頭的根部往後塌陷,當然有將近8成的人不只一處塌陷。這塌陷讓你在睡夢中無法呼吸,直到你如溺水般的驚醒!


相信這樣的例子大家並不陌生,上述郭太太的情況相信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事實上,單就打鼾而言,女性有3成左右會有打鼾的狀況,而男性則如大家預料的,超過一半都有打鼾的問題。我們擔心的不單單是打鼾的問題,而是背後可能有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耳鼻喉科當中最常見的是「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根本的原因是睡眠平躺時,上呼吸道向下塌陷造成阻塞。最常見的有軟齶與懸雍垂的後方塌陷,以及舌頭的根部往後塌陷,當然有將近8成的人不只一處塌陷。這塌陷讓你在睡夢中無法呼吸,直到你如溺水般的驚醒!


「香甜夢中驚坐起,常使枕邊人受驚」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不只是打鼾!



在睡覺的時候,最常見的還是打鼾,通常會鼾聲雷動;伴隨著的是經常醒來(可能自己不會察覺),醒來時會深呼吸、如溺水般的嗆咳,甚至枕邊人也會看到長時間呼吸中止,又突然開始打鼾。另外也可能合併有腳踢、翻身、惡夢甚至小朋友會有尿床的情形。  而醒來時,半夜的這些症狀造成了更多白天的問題:睡不飽、耳鳴、暈眩、早上頭痛與疲憊等等。這些連帶反應又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鬱悶,連帶影響工作、學習,甚至人際關係。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不只是打鼾而已。各種症狀不但從睡覺的時候折磨著病人與枕邊人,在睡醒後的白天還會持續影響著你。

在睡覺的時候,最常見的還是打鼾,通常會鼾聲雷動;伴隨著的是經常醒來(可能自己不會察覺),醒來時會深呼吸、如溺水般的嗆咳,甚至枕邊人也會看到長時間呼吸中止,又突然開始打鼾。另外也可能合併有腳踢、翻身、惡夢甚至小朋友會有尿床的情形。

而醒來時,半夜的這些症狀造成了更多白天的問題:睡不飽、耳鳴、暈眩、早上頭痛與疲憊等等。這些連帶反應又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鬱悶,連帶影響工作、學習,甚至人際關係。


不只惱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併發症更要命



精神狀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交通事故機會到2-3倍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等  肝腎肺疾病:腎臟病變、氣喘與肺部疾病、胃食道逆流  神經狀況:腦部血管病變、帕金森氏症  內分泌狀況: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甲狀腺低下、眼皮水腫、尿床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治療打鼾及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改善生活品質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背後致命的併發症。近期的研究發現,會增加各類型的併發症如下:

精神狀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交通事故機會到2-3倍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等

肝腎肺疾病:腎臟病變、氣喘與肺部疾病、胃食道逆流

神經狀況:腦部血管病變、帕金森氏症

內分泌狀況: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甲狀腺低下、眼皮水腫、尿床


一分鐘自我檢測,看看是否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高危險群



年紀較大:隨著年齡會慢慢增加,尤其到60-70歲以後就會進入高峰  男性為主:雖然男性的比例比較大,但女性在更年期之後也會慢慢追上唷  體重過重:每增加10%體重,就會增加6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另外有趣的是,測量自己的頸圍與腰臀比,預測都會比體重與BMI (Body Mass Index=身高cm/體重kg的平方)更準。只要BMI>30,且男性頸圍>17吋(43cm)、女性頸圍>14.5吋(37cm),至少有7成的風險。腰臀比則是男性>0.9,女性>0.85會有高風險。  顱顏異常:先天疾病、咽喉窄縮、扁桃腺或腺樣體的肥大、鼻中隔彎曲、長期張口呼吸都會  其他:抽煙、家族史,也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因子


女性中有3成,男性則超過5成有打鼾問題,那我怎麼知道自己只是打鼾而已,還是危險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呢?通常有以下幾個危險因子可以參考:

年紀較大:隨著年齡會慢慢增加,尤其到60-70歲以後就會進入高峰

男性為主:雖然男性的比例比較大,但女性在更年期之後也會慢慢追上唷

體重過重:每增加10%體重,就會增加6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另外有趣的是,測量自己的頸圍與腰臀比,預測都會比體重與BMI (Body Mass Index=身高cm/體重kg的平方)更準。只要BMI>30,且男性頸圍>17吋(43cm)、女性頸圍>14.5吋(37cm),至少有7成的風險。腰臀比則是男性>0.9,女性>0.85會有高風險。

顱顏異常:先天疾病、咽喉窄縮、扁桃腺或腺樣體的肥大、鼻中隔彎曲、長期張口呼吸都會

其他:抽煙、家族史,也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因子


你打鼾很大聲嗎? 否, 是 白天常常感覺疲憊無力想睡覺?否, 是 有人曾觀察到你在睡眠時停止呼吸嗎?否, 是 你有高血壓的問題嗎? 你的BMI是多少? <=35, >35 你的年齡是多少? <=50, >50 頸部的寬度是多少? <=40cm, >40cm 你的性別是 女 男


利用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與內視鏡檢查診斷



然而黃金診斷還是得靠著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PSG, Polysomnography),藉由儀器的配戴,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準確偵測呼吸停止的情形、身體的反應、血氧濃度等等,幫助我們做最詳細的判斷,以及鑑別診斷可能的中樞型呼吸中止、腿不寧症候群、交感異常的肢體抽動情形。


醫師在幫有類似症狀的病人檢查時,除了詳細的問診確定症狀,也會利用理學檢查,看看扁桃腺、軟齶後空間的大小,若有體重BMI、頸圍、腰臀比、頭顱側邊X光檢測、內視鏡捏鼻吸氣測試(Müller Maneuver)、最近發展的光束定位上呼吸道超音波掃描,也會幫助我們判斷阻塞的位置。

然而黃金診斷還是得靠著睡眠多項生理監測檢查(PSG, Polysomnography),藉由儀器的配戴,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準確偵測呼吸停止的情形、身體的反應、血氧濃度等等,幫助我們做最詳細的判斷,以及鑑別診斷可能的中樞型呼吸中止、腿不寧症候群、交感異常的肢體抽動情形

另外內視鏡檢查也可以有近一步的發展,算是內視鏡捏鼻吸氣測試(Müller Maneuver)的進階版,利用藥物引導病人進入睡眠,並同時做內視鏡檢查,又稱作藥物引導睡眠內視鏡(DISE, Drug Induced Sleep Endoscopy),用來評估睡眠時軟齶、口咽側壁、舌根及會厭軟骨的阻塞。


另外內視鏡檢查也可以有近一步的發展,算是內視鏡捏鼻吸氣測試(Müller Maneuver)的進階版,利用藥物引導病人進入睡眠,並同時做內視鏡檢查,又稱作藥物引導睡眠內視鏡(DISE, Drug Induced Sleep Endoscopy),用來評估睡眠時軟齶、口咽側壁、舌根及會厭軟骨的阻塞。


唯有對症下藥,才能精準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管怎樣的治療,用最自然的方式循序漸進,選擇最適當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也是從生活調整、儀器或藥物介入,最後才是手術治療


在經過詳細的檢查之後,我們才能夠針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給予最適當的治療。這個複雜的疾病甚至可能需要有神經內科、耳鼻喉科、胸腔科、口腔外科等專科醫師的合作,來達到協同治療的最佳目的。

我時常跟病人說,不管怎樣的治療,用最自然的方式循序漸進,選擇最適當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也是從生活調整、儀器或藥物介入,最後才是手術治療

生活型態調整:

1. 減重:包含運動與減重到理想BMI<25kg/m^2
2. 側睡:睡覺的姿勢使用側睡
3. 避免鎮靜:睡前避免喝酒或其他導致鎮靜的藥物,都可以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
4. 其他:使用止鼾牙套、口咽運動肌力訓練也會對治療有幫助


1. 減重:包含運動與減重到理想BMI<25kg/m^2 2. 側睡:睡覺的姿勢使用側睡 3. 避免鎮靜:睡前避免喝酒或其他導致鎮靜的藥物,都可以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 4. 其他:使用止鼾牙套、口咽運動肌力訓練也會對治療有幫助


儀器或藥物介入:

1. 陽(正)壓呼吸器:黃金治療方式,在睡覺時配戴呼吸器,幫助呼吸道在全程不塌陷,許多病人自從使用了面罩呼吸器之後,一夜好眠,睡醒精神百倍!但配戴時比較不舒服,如果有鼻塞的病人更會覺得容易呼吸困難,可考慮先治療鼻塞。

2. 其他:如口腔維持器、中樞神經刺激藥物、治療鼻塞與胃食道逆流的藥物,也可能有幫助。


黃金治療方式,在睡覺時配戴呼吸器,幫助呼吸道在全程不塌陷,許多病人自從使用了面罩呼吸器之後,一夜好眠,睡醒精神百倍!但配戴時比較不舒服,如果有鼻塞的病人更會覺得容易呼吸困難,可考慮先治療鼻塞。


最後,透過檢查確立阻塞位置後,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1. 口咽腔手術:最常見,包括切除過大的扁桃腺、懸雍顎弓成形術、 軟齶植入物

2. 鼻腔手術:常見合併手術,利用鼻塞手術、鼻整形,使得呼吸通暢。

3. 下咽喉附近手術:次常見,包括舌根減積(冷凝汽化)、舌骨懸吊、神經刺激

4. 骨骼調整:手術範圍較大,包含下頷骨骼與齒列的調整。


1.口咽腔附近手術:最常見,包括切除過大的扁桃腺、懸雍顎弓成形術、 軟齶植入物等等  2. 鼻腔手術:常見合併手術,利用鼻塞手術、鼻整形,使得呼吸通暢。  2. 下咽喉附近手術:次常見,包括舌根減積(冷凝汽化)、舌骨懸吊、神經刺激等等  3. 骨骼調整:手術範圍較大,包含下頷骨骼與齒列的調整。


讓併發症遠離、讓美好的睡眠品質再臨


睡眠呼吸中止症雖然複雜難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有著造成全身性影響的可怕併發症。但只要透過專業醫師詳細的檢查,對症下藥,細心治療,相信健康的身體與美好的睡眠品質,不再是奢求難及的夢想。